? 今天是我國第二個扶貧日,也是第23個國際消除貧困日。昨天,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市農委相關負責人通報農村精準扶貧工作情況。據悉,市扶貧領導小組已經制定并印發了 《青島市2015年全國“扶貧日”工作方案》,全市將開展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扶貧日”活動。
每年脫貧2萬人 目前,青島市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精準到戶、扶貧到人”的思路,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扶貧與“強智”共舉,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各項措施,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青島實際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雖然我市扶貧對象識別工作標準高、范圍廣、對象實,但是扶貧對象脫貧難度很大。在精準識別的貧困人口中,有因病、因殘致貧2.5萬戶,占總數的71%。無勞動能力3.8萬人,占總數的58%。
按照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市計劃利用3年時間,每年脫貧2萬人,到2017年全面完成扶貧任務。今年市扶貧領導小組已與各區市政府簽訂減貧責任書,將2萬人減貧計劃逐級落實責任,層層將減貧任務逐級分解到鎮、到村、到戶、到人,并分類落實了幫扶措施,確保能夠完成減貧目標。
精準扶貧現三個特點 2014年,全市共識別了10個經濟薄弱鎮、200個省定貧困村、300個經濟薄弱村,3萬戶、6.5萬貧困人口。我市精準識別對象主要有標準高、范圍廣、對象實三個特點。結合我市實際,我市貧困人口識別標準確定為4600元,分別高于國家扶貧標準 (2736元)、山東省扶貧標準 (3322元)68%和38%,分別高1864元、1278元。
在識別貧困村的基礎上,全市將識別范圍擴大到經濟薄弱村和經濟薄弱鎮。按照“一后一無”的標準(即行政村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所在區市排名后10%、行政村無集體經營收入),創造性將經濟相對薄弱的貧困村以及承擔生態公益林保護、水源地保護、糧食主產等功能的經濟薄弱鎮,全面納入識別范圍,豐富了扶貧對象內涵。
精準扶貧在識別過程中,我市堅持公開、透明、規范原則,貧困戶識別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進行,做到“二公示一公告”。貧困村識別做到“一公示一公告”。建檔立卡期間,各級扶貧部門采取入戶抽查等多項措施,加強數據審核,確保信息采集準確性和有效性。今年9月份,又根據省里統一部署,開展了建檔立卡“回頭看”活動,對全市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逐一排查核實,并對有關數據重新進行了完善,為扶真貧、真扶貧和打贏攻堅戰打牢基礎。
科學編制扶貧發展規劃 全市堅持摸清底數扶 “真貧”,摸清了貧困村、貧困戶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勞動力狀況、村級班子、貧困家庭學生、貧困原因、勞動力培訓意向、發展方向等八個貧困底子,在此基礎上,按照“一鎮一規、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要求,組織各區市編制經濟薄弱鎮三年扶貧發展規劃,制訂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對策和幫扶方案,明確脫貧的時間表、路線圖。按照“一圖、一冊、一板、一檔”要求,組織各區(市)編制區(市)扶貧地圖、貧困村公示板、貧困戶扶貧手冊和扶貧檔案,為精準脫貧奠定基礎。
因地制宜實施幫扶措施 對經濟薄弱鎮、貧困村、經濟薄弱村,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鎮“六項工程”(道路、排水、污水處理、文化廣場、綜合服務中心、鎮容鎮貌)和村“八項工程”(道路、飲水安全、農村用電、文化小廣場、村莊亮化、農田小型水利、辦公和服務場所)建設。比如,水利部門在72個省定貧困村、87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實施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103個省定貧困村實現了規模化供水,保證了農村居民吃上干凈的自來水。同時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支持鎮村立足自身優勢,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提高“造血”能力。對貧困戶堅持分類指導,對有勞動能力的,實施產業開發、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雨露計劃”及小額信貸,促進就業創業增收;對沒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通過低保兜底、社會救助、醫療救助等,兜底脫貧。目前,全市累計培訓并轉移就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4000多人。開工扶貧產業項目160個,實施2個貧困村電網改造工程,改造農村危房3254戶,為全市2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修建或購買住房。
缺什么就幫什么 市及區市選派500名優秀機關干部擔任“第一書記”,發揮部門優勢,駐村開展幫扶,實現貧困村、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全覆蓋。推進部門幫扶,整合資源,統籌資金項目向貧困對象傾斜。推進強區幫扶,市南、市北、嶗山、城陽四個強區對口10個經濟薄弱鎮,四區黨政主要領導與平度、萊西進行對接,給予每個鎮200萬幫扶資金。推進社會責任幫扶,組織各級領導干部、人大代表與4600名貧困學生進行了結對,組織237家企業與貧困村結了對子。全市按照缺什么就幫什么的原則,從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入手,精準項目安排和實施,防止普遍要求代替特殊需求,讓困難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貧困村達到“15個有” 下一步,全市將確保在既定的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進程中,不落一村、不漏一戶,不讓一個貧困鎮掉隊。實施產業扶貧工程,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確保每個鎮、村都有1-2個產業發展項目,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實施基礎扶貧工程,力爭通過3年努力,使貧困村、貧困戶都達到“15個有”,貧困村有灌溉水源、硬化道路、文體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電力設施等,貧困戶有住房、生活用品、社會保障等,生產生活面貌發生質的改變。
重點實施“四個一批”,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對7800個貧困家庭的學生,組織黨政干部和社會各界人士,一對一幫助完成學業。
引入第三方評估 發揮 “第一書記”帶頭人作用,開展“健康扶貧”行動,組織市級三甲醫院一對一,與平度、萊西市10個經濟薄弱鎮建立穩定的幫扶關系。開展“教育扶貧”行動,完善從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個學段的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擴大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范圍,提高資助標準。開展“企業扶貧”行動,實施“村企共建”,努力做到每一個貧困村、經濟薄弱村,都有一個駐村“第一書記”、一個對口幫扶部門和一個幫扶企業,不脫貧不脫鉤。
我市按照收入提升和面貌改善兩個脫貧的要求,建立貧困村、貧困戶脫貧影像資料庫,全面反映脫貧前后面貌變化。建立完善精準脫貧動態管理機制,適時引入第三方評估,確保穩定脫貧戶及時退出,新貧困戶能夠進得來,確保讓農村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記者 于順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