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市民為孩子心理方面的問題請教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
2015年10月10日是第24屆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仍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10月10日上午,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相關專家及醫護人員來到東港區政府廣場,搭建了免費義診宣傳臺,為市民進行免費咨詢及相關儀器設備檢測。記者采訪中發現,前來咨詢的市民并不多,大多數市民只是感興趣地在遠處圍觀,卻并不愿意上前咨詢。據精神衛生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不少患者或者其家屬認為但凡存在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就是“神經病”或“瘋子”,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經常延誤治療,以致加重了患者病情。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臨之際,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李守春告訴記者,希望廣大市民提高對自我心理問題的疏導能力,關愛心理健康,促進人際關系、家庭、社會的和諧。
心理醫師免費義診咨詢者寥寥無幾 10月10日是第24屆世界精神衛生日,上午8點30分開始,日照市第三人民醫院、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相關專家和醫護人員便來到了東港區政府廣場,搭建了簡易的咨詢臺免費接受市民問詢,醫護人員還準備了不少宣傳精神、心理衛生及自我預防、疏解方面的資料,給過往的市民進行分發。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為“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但是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咨詢分為心理咨詢、失眠咨詢及血壓測量等日常檢測。據咨詢臺的工作人員介紹,心理咨詢和失眠咨詢是面向普通市民的咨詢方式,因為按照他們的工作經驗,不少市民都存在輕微的心理問題,而且失眠的人也不在少數。“孩子不愛學習,就是一個勁調皮搗蛋,你說他是不是精神病了?”一位中年男子在觀看了半天展板后,小心翼翼地問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在其坐下后,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李守春接受了他的咨詢。李主任從孩子的日常表現、學習習慣、家長的教育方法入手,仔細了解了對方孩子的情況,并表示孩子并沒有什么大的精神問題,很有可能是“厭學”心理作祟,以及學習習慣養成不當造成。
但是記者同時發現,前來咨詢的市民并不太多,只是偶爾有三三兩兩的市民湊過來查看,真正坐下來咨詢自己心理方面的人很少。一位女士走過來觀看展板,一邊的護士遞給其一份精神衛生宣傳手冊,但是對方卻像觸電般甩掉在地,嘴里還嘟囔著“我又不是神經病,給我也沒用……”令在場的醫護人員尷尬不已。
“現在很多市民還是存在這樣錯誤的認識,認為接受心理咨詢、精神疏導就是不正常的,其實是完全錯誤的。”據李守春介紹,目前社會壓力較大,很多人都存在一些精神障礙、情緒障礙但不自知,比如有的人會莫名感覺到痛苦、心情不好,有的時候嚴重到會影響工作、生活以及人際交往,這就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疏解。
“隔輩”溺愛式教育18歲少女自殘博父母關注 李守春還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平日里接診的一些案例,很多患者的問題都是從小事開始,逐漸累積卻不及早發現排遣,以致于越來越嚴重。令李守春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今年接診的一位18歲女孩。“當時她到我們那邊咨詢的時候胳膊都是纏著繃帶去的,解開她的繃帶之后,場景真是觸目驚心。”
原來,女孩當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自殘、自虐現狀,其兩手腕至前臂的位置,全部是顏色深淺不一的劃痕,有的已經結疤有的卻仍然鮮血淋淋,每條手臂都有幾百條的細細劃痕。接診之后,女孩的情況得到了醫院方的重視,并通過與其本人、父母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女孩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
經了解,女孩的父母平時工作比較忙,從小女孩便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感覺孫女缺少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對孫女格外驕縱,平時孩子想要的都必須立即滿足,長此以往養成了女孩嬌氣、任性的習慣。高中以后,女孩開始跟著父母一起生活,但是由于長期缺乏溝通,父母對女兒的不少行為及習慣非常看不慣,對女兒任性的脾氣也非常不理解,因此父母和女兒之間經常出現爭吵。沒想到,剛開始女兒只是頂嘴、把自己鎖進房間,后來只要父母一批評她,她就會躲在房間里,用刀片一道道劃自己的胳膊,當劃得鮮血淋漓時,女孩還會故意向父母“炫耀”,看到父母緊張不已,女孩便會開心起來。這樣愈演愈烈,此后的每一次爭吵都以女孩傷痕累累為代價,不得已的父母只好向心理科醫生進行求助。
在經過仔細溝通研究后,心理疏導科醫生認為,女孩的確存在心理及精神的障礙,并且出現了強迫癥的癥狀,必須進行住院疏導治療,并且還需要配合藥物進行鞏固。“雖然這個案例跟女孩的心理比較脆弱脫不了關系,但是這其實是典型的隔輩溺愛教育造成的悲劇,如果女孩的父母平時注意與之溝通,在發現女孩的自虐苗頭時及時送醫,她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
醫生提醒每個人都應關注心理健康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也會有種種心理方面的問題,只不過有的可以自行排遣,有的則會久久排遣不了,積壓在心底日積月累,爆發時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日照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一科主治醫師張立杰告訴記者,現在人生活節奏大多比較快,不少“上班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病”,最常見的就是焦慮癥,這多來自于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敲響警鐘,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據介紹,目前前往精神衛生中心咨詢較多的是一些婚戀、工作引發的焦慮癥,而所謂的焦慮癥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其表現具有持久性的焦慮,緊張不安和內神經紊亂腦功能失調等諸多癥狀,同時還常常會引起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上的不適感。焦慮癥常發病于中青年,男女發病率沒有明顯的差異,不過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壓力也隨之而來,導致的是焦慮癥患者數量的上升,為了降低焦慮癥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了解焦慮癥的表現是很重要的。
據了解,焦慮癥的表現持續在6個月以上,癥狀可以分為四個類型:身體緊張,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對未來莫名地擔心,過分機警。同時,專家指出,焦慮癥可以通過自我調節進行控制及痊愈,目前調節焦慮癥也有一些小妙招:如保持睡眠充足、保持樂觀等,另外可以通過適度幻想來紓解緊張與焦慮,幻想能令自己放松的場景等,多做深呼吸。另外,如果目前的工作、壓力讓你心煩緊張時可以適度轉移注意力。另外,心理專家還指出,克服焦慮癥最有效的方法,關鍵在于自我的堅持與努力,從根本上解開自己的心結,更需長期的維持式自我調節。
相關鏈接
常見精神疾病類別及早期識別方法 常見的精神疾病分為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孤獨癥)、抑郁癥、癡呆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多動癥、失眠癥、人格障礙、厭食等。
而這其中,有些患者是緩慢發病的,早期表現常常不易被周圍人理解為精神病,直到病情發展嚴重了以后,家屬還很難回憶起確切的發病時間,實際上,精神病的早期癥狀也有,如果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對患者的意義重大:
1,懶散:不講個人衛生,對工作不認真、不遵守勞動紀律,學生出現遲到、早退、不完成作業、成績下滑,受到批評后也無所謂我行我素。
2、冷漠:對人冷淡、回避社交、少言寡語、常獨自呆坐或無目的漫游,對他人的關心無動于衷。
3、自語、自笑:經常自己喃喃自語不知所云,或者獨自發笑令人不解。
4、猜疑:無端懷疑他人對自己有惡意,情緒易變,無故發脾氣或者緊張恐懼。
5、莫名其妙身體不舒服:總強調自己失眠、頭痛、易疲勞,并以此為由長期回避工作和社交,并且安于現狀不會覺得這樣有何不妥,也不會積極診治身體的不舒服
6、窺鏡癥狀:長時間呆坐在鏡子前面端詳自我面容,極有可能是一種叫做感知綜合障礙的癥狀早期。
7、情緒不穩: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傷心流淚、或興奮不已、或大發雷霆,與其既往性格不相符。
專家提示,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身邊人有以上癥狀,建議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咨詢。
文/圖 記者 侯彥平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