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主題課是健康知識和自我快樂,大家要懂得知足常樂。”賈曉慧向記者翻譯聾人志愿者教師宮劍侖的話。日前,“新市民之家”內舉行了每周一次的 “龍鷹沙龍”活動,沙龍由曉慧馨雨助殘服務中心與市南區殘聯(聾協)聯合開辦,是島城首個專門為聽障群體提供分享、學習、交流的互動平臺。狹小的教室擠滿了人,很多沒有座位的只好站在教室后面上課,兩個小時的沙龍活動,大家意猶未盡,在新市民之家門前的小空地上“聊”了許久,才各自離開,相約下一周相聚。
■探訪
無聲世界里充滿熱情 在新市民之家一間不過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40多名聾人圍攏在幾排桌椅前后,仔細地“聽”著一堂健康知識與自我快樂的主題課。市南區聾協主席宮劍侖在小黑板上寫下當天沙龍課堂的幾個主題,宮劍侖向大家介紹各種健康常識和自我情緒調節的小竅門,小教室里除了偶爾發出幾聲略顯嘶啞的 “說話聲”,整堂課幾乎在無聲中度過。
61歲的張秋菊也是沙龍的志愿者之一,她平時特別喜歡做一些剪報,拿到課堂上跟大家講最近發生的新聞,大家都很喜歡她。賈曉慧一邊翻著張秋菊集報的冊子,一邊向記者介紹:“這是養生知識,這是生活小竅門,還有一些旅游指南、外出注意事項。”
■緣起
手語角里愛上志愿服務 賈曉慧是“龍鷹沙龍”的創辦者和志愿者之一。提起手語志愿服務,賈曉慧說,她從2006年初次參加志愿者活動,2007年4月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萌生了學習手語的想法,開始到青島大學附近的手語角學習手語。在賈曉慧看來,聾人雖聽不見,但同樣渴望學習,渴望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渴望社會交往。2010年,賈曉慧取得“心之言”高級手語服務資質。2008年,賈曉慧擔任奧帆賽社會志愿者、殘奧帆賽手語志愿者期間,為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位聾人朋友提供了細致周到的手語志愿服務,獲得了聾人朋友們一致的好評。
隨著與聾人接觸的時間增加,成立更為專業的聾人志愿服務團隊的想法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年底,賈曉慧和朋友們共同組建了青島“心之言”手語志愿者服務隊,為島城的聾人提供志愿服務。
■發展
搭建與正常人交流平臺 賈曉慧已經在島城做了7年的手語志愿者,今年5月份她創辦的曉慧馨雨助殘服務中心啟動了 “聆聽吾聲——陽光助殘服務項目”,項目涵蓋“聆聽吾聲”、“快樂手語時間”、“游青島 學手語”三個子項目。“我們想構建一個讓聾啞人和正常人溝通交流的平臺,打破大家對聾啞人的固有思維,不求優待厚待,只希望能夠平等對待。”賈曉慧還組建了兩個“聆聽吾聲”的微信群,“平時有什么事兒都在群里聯絡。”據了解,目前兩個群加起來已經有將近160人。
賈曉慧說,志愿者活動給聾啞人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機會,也讓更多志愿者了解聾啞人世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樂意參與到其中。
■培訓
為手語志愿者傳授更多專業知識 上周日服務中心的聾啞人和青島大學的志愿者一起參觀了博物館,“下午在青醫還有活動,組織聾人講自己的故事。我們下一步打算與高校合作,組織聾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給大學生們一些啟發。”賈曉慧說,“聆聽吾聲——陽光助殘服務項目”既是為殘疾人服務的公益活動,也是給手語培訓提供機會。“快樂手語時間”——手語培訓活動中,聘請聽障人士教授手語,通過游戲或小節目的方式傳播手語技能,讓社會大眾在快樂中學習手語,通過層層深入學習,培養選拔一批手語翻譯人員,日后為聽障朋友提供手語個案服務。
同時,“心之言”手語志愿者服務隊還會定期邀請專業人士為大家傳授包括安全、急救、新媒體等綜合方面的知識,讓志愿者們掌握多項技能,更加專業。
■收獲
聾人志愿者跨國結情緣 今年53歲的許斯尼,他的家鄉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此前在當地一家機場從事機械維修工作,而李玉新女士今年58歲,兩個人都有重度的聽說障礙,在互不相識之前,兩個人在各自所在城市的聾啞人組織里協助做一些志愿者工作。7年前,在一次手語學習公益活動中,兩個人在網上相遇了。隨著兩人感情的不斷升溫,今年4月12日他們在青島舉辦了婚禮。
許斯尼和李玉新現在都是服務中心的志愿者,許斯尼教大家國際手語,“李玉新是總翻譯。”賈曉慧笑著說。她拿出一沓許斯尼的教學筆記,上面標注著漢語、土耳其語和英語的單詞寫法。許斯尼很高興地用手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會不小心打斷賈曉慧的講話,李玉新就會用手輕拍他的胳膊示意他。
■期待
急缺手語翻譯志愿者 “目前最大的困難還是缺乏專業志愿者。”據了解,青島市的聾啞人士有8萬多人,除了聾校的老師,在全市范圍內具備專業手語翻譯能力的志愿者不過10人左右,而他們幾乎都是不收取任何酬勞的義務服務。“來學習手語翻譯的志愿者很多,但是能堅持下來的很少。主要是他們不從事相關行業,慢慢地也就沒興趣了。”賈曉慧惋惜地說,目前,主動來學習手語翻譯的人主要來自大專院校、窗口單位、醫院門診、公檢法機構等,尤其大專院校,大都設有手語社(愛心社)這樣的學生團體。每年新學期開學后,不少大學生加入到手語的培訓中,可往往人越來越少,“如果起初參加培訓的人能達到100人,那么最終堅持下來學習的不過10人左右。”賈曉慧說。
據了解,要做到非常熟練的手語翻譯至少要經過一年以上的專業學習,并且通常就業的地方都是非營利性的機構,如福利院、特殊學校等,這也是我國手語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缺乏專業的手語翻譯,給聾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去銀行辦事,沒有給聾人專門設置的窗口。”賈曉慧說:“我們現在也嘗試著跟銀行溝通,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據悉,在文化、醫療、社會保障、體育、商業、社會服務等各個行業,手語翻譯人員的缺乏,使得聽障人士難以實現與外界的有效溝通。譬如,因為與醫生溝通不暢,聾啞人通常不愿去醫院看病;由于向民警問路很費力,聾啞人的出行困難也不少……“大家希望能夠得到和正常人一樣的平等待遇。”賈曉慧表示,學習簡單的手語,或者在一些窗口行業配備一定數量的手語志愿者,對聾啞人而言,就能更方便、更自信地參與到正常人的生活中,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于順 王建亮 實習生 趙美娜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