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2500萬山東人闖關東 青島是去關東的"中轉港"

2015-08-25 13:35   來源: 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人口遷移是從北向南進行的。從西晉的五胡亂華到宋朝的靖康之變,北方因受少數民族侵擾,導致大量人口進入長江流域,這也奠定了中國南方發達、北方較落后的局面。但人口的遷移方向并非絕對化,在清末時期,有一大批流民逆流而上,從南向北,或水或陸,開始了人口大遷移,成為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觀,這就是闖關東。

  闖關東發生在齊魯大地,遷徙主體是數以百萬計的貧苦農民,其動機是為了養家糊口。在目睹了流民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日本人小越平隆說:“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宏觀的人口大流動,東北大開發,也可以看到微觀的 ,一個個人,一個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山東人移民東北由來已久

  如果說起全國各地的地緣親近度,山東和東北恐怕要名列前茅。不少東北人都會說,其祖父輩乃至更往上都是山東人,東北人和山東人總能攀上“半個老鄉”,這是山東人闖關東的結果。

  話說回來,山東人遷徙到東北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最初的動機可能不少人并不清楚,他們是被強制流放而來。

  東北是滿族的“龍興之地”(中國歷史上各王朝及地方政權創始人出生的地方或最初控制的地區都稱作“龍興之地”,泛指起源之地),清朝以前,自然也有不少人來到此地開荒拓墾,但大都是零星的,并未形成一股潮流。滿族入關之后,原先居住在東北的人口銳減,肥沃的土地被日漸廢棄,這才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于是不少人被強制流放此地,一則懲罰,一則實邊,是為“流人”。

  “流人”實際上就是觸犯了刑律,被處流放懲罰的人。因為地緣較近,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也就是早期來到關東的山東人。據常誠《闖關東:苦難中不屈的抗爭》一文介紹,這些“流人”,有農民起義被鎮壓后的余眾,有文字獄或科場獄案獲罪人士,有刑事犯及其家屬,有失職或犯罪官員、兵士等。這時的關東“人跡罕至,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列,仰不見天,亂石斷冰,朔風狂吹,雪花如掌,異鳥怪獸,叢哭林嗥”。在關內生活慣了的人,到那絕塞荒山、冰天雪地、遠離鄉土、舉目無親的環境里生活,實為凄慘。

  但是,闖關東的主體不久就從“流人”變為“流民”。其原因很簡單,人口的激增讓山東變得地狹人稠,而東北卻有著肥沃的土地和豐厚的礦藏。與其安土重遷而餓死,不如遠赴他鄉一搏。

  據《青島百科全書》記載,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開放遼東,獎勵招攬的官吏和應招出關的移民,促使包括今青島在內的地狹民稠、災害仍頻的山東人大規模移民關外。這就拉開了山東人大規模遷徙東北的序幕。

  約有2500萬山東人“闖關東”

  順治一朝開放了遼東,大量山東人開始遠赴東北謀生,但這一時期只能算是“到關東”還不能算“闖關東”。真正的“闖關東”發生在康熙一朝。

  1668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自此以后,政府沿山海關一帶遍植柳樹墻,中間用繩索相連,滿洲兵駐扎在那里嚴密地看守著關口,不允許漢人出關。

  可是地域間經濟發展的矛盾沒有解決,人口遷徙的大幕已經開啟,單憑政府的一道詔令不可能制止山東人到東北。恰恰相反,從康熙朝開始,山東人有著更迫切地前往東北墾荒地的愿望,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的激增。康熙皇帝可能不知道,他在封禁東北的同時,還下了一道詔令,對封禁起了反作用,那就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沒有了人頭稅的控制,外加康乾盛世這一溫床,山東人口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清初山東人口不過400萬,到道光時期,山東人口已經突破了3000萬,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時為3778萬人。與之相應的,是人均耕地不斷減少,在乾隆年間就降到了“溫飽常數”之下,只有3.68畝。于是 ,山東各地官吏同聲呼吁:“戶口漸增,百病以人多為首。”

  為了吃飯,盡管東北封禁,山東流民還是“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東渡渤海,蜂涌蟻聚”,一時間山東人的足跡踏遍了遼闊的關東大地。因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后強行進入東北的,故稱之為“闖關東”,并被后人所沿用。

  到了1860年,清政府終于認識到封禁不是長久之策,加之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最終采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于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打開虛掩的大門,正式向移民敞開,“東三省之開放設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發之勢矣”。伴隨著關東地區的逐漸開放,流民“出關謀生者,日以眾多”,年增年長,蔚成大觀,山東、直隸流民更是“聞風踵至”,“終年聯屬于道”,使東北終于成為一個“移民社會”。據估計,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人口共1841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由山東、河北、河南省先后自發遷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東為最,約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斷,清代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約在七百萬至八百萬人之間”。規模之巨,可以想見。

  據《闖關東:苦難中不屈的抗爭》一文記載,在經歷了順治朝的開放,康熙朝的封禁,咸豐朝的再開放這一政策轉變之后,“闖關東”也迎來了人口高峰,特別是到了民國時期,山東人闖關東迭起高潮,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四年。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按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路遇先生的研究,除去回返的人員,留住東北的山東人達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誠可謂“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而據山東教育學院劉德增教授研究,1651年~1949年,山東大約有2500萬人“闖關東”。在“闖關東”的人群中,山東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河南人。一般認為,“闖關東”的人口大約在3000萬。在“闖關東”的人群中,山東人占80%左右。

  當年最厲害的商人是“山東幫”

  盡管背井離鄉的人如此之多,但這并不意味著“闖關東”就是一場安逸之旅。

  看過電視劇《闖關東》的人都知道,從山東到東北,一路上之凄慘、艱辛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時光回溯到100多年前,膠濟鐵路在1904年竣工,但火車跟現在的飛機一樣,不是窮苦人隨便坐得起的。繼續回溯,在“闖關東”有歷史記載的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章丘朱家峪闖關東的山東人經過8小時28分的跋涉后,或許還沒有出濟南境。而現在,濟南開往牡丹江方向的1450次列車開始啟動。8小時28分鐘后,列車將到達河北省山海關,過了關口繼續往東北,便是“關東”。

  “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后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這段文字生動地記敘了闖關東的艱辛旅途,當年許多闖關東的山東人“挑起籮筐,一頭放孩子,一頭放鍋子”地前往東北墾荒,大體就是如此情形。

  闖關東的山東人進入東北后從事的職業以農墾為主,兼有其它各業。時間長了,山東人在東北的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都大有作為。突破封禁而去東北的商人中有為人稱道的“山東幫”,《滿洲地志》記載:“山東人勵精克己,勤儉耐勞,富于團結力,勞動者互相扶助,商人互通緩急,恰如一大公司,其各商店則似支店,互相補給商品,以資流通。而在金錢上尤能融通自在,故雖有起而與之爭者,奈山東人制勝之機關備具,終不足以制之也。滿洲人及俄國商人固無論矣,即德國人之精于商者,亦退避三舍,不能與山東人抗衡。”

  因為山東人的團結,他們在“闖關東”時,往往是親戚帶親戚,老鄉幫老鄉,有時一人出外找到活后,一村子的人都追隨而去了。這種幾千萬規模的人口大遷移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這種傳統直到現在還存在,在黑龍江,現存著兩個保留著完整齊魯文化的村落——尚志市的“平度村”與孫吳縣的“海陽村”。這兩個“山東村”在當地很有名,據說他們的先輩當年闖關東時舉村遷移,漂洋過海,一路北上,無論走到哪里,都堅決不拆幫兒,永遠是一個堅固的群體。后來,先輩們在黑龍江落了戶,但村落仍保持完整的山東建制,并沿用了在家鄉時的村名。

  實際上,經過從清朝開始幾百年的沉淀,繁衍,山東人已經將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延伸到了人口稀少、地域遼闊的東北三省,讓東北地區成了山東人的第二故鄉。

  特約撰稿 田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闖關東 中轉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