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晚報濟南8月24日訊(記者王小蒙張玉巖)在濟南這樣一個城區人口達300萬的城市里,任何一個日常行為的產物,都可能會被放大300萬遍,其中就包括每天被沖入下水道的上千噸“便便”。它們的去向,則是很多人關心卻一直很難弄清楚的問題。“呱呱墜水”后,便便們要先后造訪化糞池、城肥處理站等地,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到達它們的極樂世界——濟陽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最終能到達濟陽的便便們,早都化作春泥了。
漂流之路從馬桶開始 13日下午三點,萬女士聽到寶寶哭了起來,她拿起手邊的小桶放在了寶寶屁屁下。五分鐘后排出便便一身輕松的寶寶安靜了許多。萬女士隨手把小桶內的臟物倒在了馬桶內。
便便在馬桶內翻了個身,還沒來得及享受親水的快樂,便被“無情”的馬桶一腳踢進了下水道。萬女士突發奇想,“寶寶的便便應該也會遇見其他的便便,它們最終去哪了呢?”
在濟南這樣一個城區人口超300萬的大城市,人們每天的“身后之物”自然也是個天文數字:即使平均每人每天產生一斤糞便,便便也有上千噸的小伙伴。每天忙著工作生活的人們,在摁下馬桶按鈕的那一刻,只知道便便從此離他遠去。確實,散發著臭味、含有致病菌的便便并不討人喜歡。可處理好它們,卻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如果任由便便自由翱翔,不僅會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還會孳生蚊蠅,危害人身健康。對于濟南每天出現的上千噸便便,其實從馬桶里出來的那一刻,它們的重生之路才剛剛開始。
4萬個化糞池是它們的“專屬豪宅” 伴隨著各種生活污水,萬女士家的便便在走了40多米的下水管道后,來到樓下密閉的化糞池中。等待它們的第一關,便是瘦身減肥。一般來說,新建小區和城區單位都會為便便設置專門的容身之所。目前,便便們在濟南擁有4萬多座“專屬豪宅”。
小翔的豪宅大多在樓前地下兩米到三米處,面積大小也與其服務的樓層規模成正比。初到這里,與便便為伍的還有其他小伙伴,比如洗菜水、洗澡水等。不過相比于它們,便便是這所豪宅里的長住客,其他生活污水只是跟它打個照面,便匆匆流入市政污水管網里去了。
說化糞池是豪宅并不為過,人家好歹也是個三居室呢!便便進入第一室后,便開始了磨練,由于缺少氧氣,便便被逼在豪宅內不停瘦身減肥,甩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等。同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體內的有機物變成甲烷。
被折磨一番后,便便們大多已經瘦了一圈。要想從第一室進入第二室,則要先稱量體積重量。在厭氧發酵的作用下,便便漸成糊狀物體和固狀渣,個大體重的便便,便鉆不出兩室相鄰的管道,只得繼續留在第一室發酵。
流入第二室的便便日子也不好過,已經接近液態的它們,繼續經受厭氧發酵分解、固體沉淀,體內的蟲卵、病原體在發酵中逐漸死亡,糊狀皮和固狀渣厚度也逐漸減小。流入第三室的液狀便便基本腐熟,體內的病菌和寄生蟲卵也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已經瘦身成液狀的便便,隨著生活污水一起,跟留守好友(固狀糞渣等)說再見。它們從豪宅出水口排隊進入城市污水主管道,最終進入污水處理廠。
化糞池每年都要“辭舊迎新” 留在豪宅里的便便也不會定居,如果豪宅內“便滿為患”,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一、二處,便會及時將“豪宅”打掃一下,抽走一些留守便便,給新便便騰空。
每天清晨四點,清運車就會出現在某些小區和街巷口,工作人員打開污水井蓋,把管子深入便便豪宅內,留守好友和大塊頭垃圾就會被抽取、打撈上來。全市4萬個便便豪宅,每年至少都會接受這樣一次集中清理。
有時,豪宅也會發生“腸梗阻”,污水流不出去,無處可去的便便就冒出地面“四散逃逸”。尤其在一些老舊小區,豪宅內的管道太細、老化嚴重,容易發生堵塞。有的則建在比市政污水管道低的地方,排不出去污水發生倒灌。像這些緊急情況,城肥一二處都會及時前去排難。在冬天,便便容易抱團取暖發生板結,要清理豪宅就得用清水把它們打散,再抽取到清運車上來。
被清運車選取的便便,會開始另一段旅程。它們從市區四面八方,旅行至粟山路54號的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城肥處理站。距離最遠的便便,旅途要超過20公里。在這里它們要進行另一番錘煉。
每天400噸便便被無害化處理 始運行于2006年的城肥處理站,每天都要“ 開門納便”,一天至少要接納60車。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下午的三點半到四點半,是處理站最忙的時刻。每輛清運車上有一張專屬IC卡,詳細記錄著車輛信息、每天運量和運輸次數,便便坐哪輛車前來都一清二楚。稱重以后的便便,先被清運車運到卸污車間。車間里兩座大型固液分離池,能同時容納兩輛清運車卸載,最大容量400立方米。分離池上兩條管道與清運車上的管道密閉對接,自動將便便從車上抽至池中。
通過固液分離池,便便中混雜的直徑大于20毫米的大顆粒,如磚瓦石塊等就被篩選了出來,通過管道螺旋推送至密閉的藍色集裝箱中。小于20毫米的便便則被管道輸送至調節池,進入絮凝脫水車間。經過絮凝脫水設備處理,污泥狀的便便,體內的水分基本被甩干,最終變為直徑不足0 . 5毫米的細渣,也不再是臭臭的了。
固液分離后,與便便相伴的液體則從調節池中出來,通過連接絮凝脫水設備的處理,輸送至上清液處理系統中。先后經過濾清液池、預報氣緩沖池、厭氧折流池、好氧折流池進入二沉池,污泥雜質不斷沉淀,水中部分有害成分也被去除,最終變為清水,匯集到回水池中,用作設備清洗或系統調節用水,或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
便便山將會變身公園 從城肥處理站走出的便便,最終變成面目全非的細渣。它們被裝入載重20噸的大車中,與藍色集裝箱內的粗渣一起,密閉運送至位于濟陽的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進行填埋或焚燒。
在這里,垃圾焚燒發電后的灰渣、不可焚燒的垃圾,都會與便便不期而遇,共同被衛生填埋。每天,處理廠的工作人員都會將傾倒的垃圾推平、壓實、覆蓋,厚度掌握在10厘米左右。
濟陽孫耿鎮的填埋一廠,儲存了市區14年的垃圾,2012年時已經封廠。“垃圾山”足足高40米,成“濟陽第一山”。封廠后,管理人員首先進行了壓蓋覆實,防止滲濾液流出。之后在山體邊坡覆蓋了30厘米厚的黏土,以及50厘米厚的回填土和最上面30厘米厚的營養土。
經過綠化、景觀建設后變身為美麗的公園。等將來二廠封廠后,便便的填埋地或許也會變身成美麗的公園。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