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在“愛心媽媽小屋”學習、玩游戲,暑假不再孤獨。
文/片本報記者張躍峰
8月11日上午,來自聊城東昌府區鄭家鎮、道口鋪街道的121名留守兒童,在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愛心媽媽小屋”的組織下一同趕到城區,與“愛心媽媽”一起通過游覽景點、廣場等“感受城市”。
作為聊城本土原創的公益助學活動,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分別在聊城城鄉組建了4處“愛心媽媽小屋”,招募志愿者利用假期和周末時間通過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進行親情陪護等,讓他們能在假期里感受到久違的親情。
家就住在城邊上,可家里沒人帶著進城 11日,心情急迫的留守兒童們早早就趕到了“愛心媽媽小屋”等候。隨后大家參觀了孔繁森紀念館、中國運河博物館及位于東昌湖邊的水城廣場。對于一般的孩子來說,這些參觀真沒有什么好期待的,然而這121名留守兒童卻充滿了好奇。盡管鄭家鎮及道口鋪街道都在聊城的城區邊上,可很多孩子卻從沒有來過這些根本不收門票的景點、廣場。
據來自道口鋪街道的一個小女孩介紹,她媽媽因病去世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時都是跟著爺爺一起生活。雖然距離城區不遠,可是爺爺根本想不到帶她進城,所以沒有機會到這些景點參觀。
聽說組織留守兒童來城區,不少志愿者加入服務的隊伍,有的還帶著自己的孩子一同來參加。以至于整個活動現場陣容很是壯觀,看到有這么多叔叔阿姨以及小朋友跟自己一同游玩,這讓參加活動的留守兒童們非常興奮。
孩子最缺的并不是物質,而是親情陪護 說到組織留守兒童進城“感受城市”,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會長蘇金生介紹,這是“愛心媽媽小屋”為留守兒童特別開設的一項“課程”,是為了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找回久違的親情。
成立于2010年的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是聊城一個非常有名的社會公益助學組織。據蘇金生介紹,這些年來他們組織了很多針對留守兒童的資助活動,但這些資助都是停留在物質方面。不光是蒲公英志愿者協會,其他公益組織大致也差不多。
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相對于親情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需要物質資助的留守兒童群體要少得多。為此,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從2014年冬天開始,嘗試著在城區開設了第一處“愛心媽媽小屋”,招募附近學校的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及家庭困難的孩子,組織社會愛心人士及志愿者義務給孩子們輔導功課,并通過一起做飯、感情陪護等彌補這些孩子在親情方面的缺失。運作一段時間后,這一公益項目榮獲了全國首屆青年志愿者服務大賽銀獎,并成為山東青年志愿者服務示范項目。
孩子多了支出增加,“愛心媽媽小屋”自我造血 在成功運作第一個“愛心媽媽小屋”的基礎上,從今年暑假開始,蘇金生及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走出了城區,先后在東昌府區鄭家鎮、道口鋪街道、侯營鎮田莊村設置了3處“愛心媽媽小屋”。由于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更多,3個地方剛“開張”就人滿為患。
隨著規模擴大,孩子越來越多,租賃房子、桌椅及學習用品購置等經費來源就成了問題,僅靠愛心捐助遠遠不夠。
在聊城市及東昌府區團委等部門的幫助下,除了籌集各類社會愛心資金外,蘇金生及蒲公英行動(聊城)志愿者協會開始探索“自我造血”功能。“愛心媽媽小屋”在義務關注留守兒童的基礎上,以低于市場的價格招收一些其他孩子,用這些費用來維持“愛心媽媽小屋”的運作。
與此同時,除了提供義務服務的志愿者外,接下來還將開設一些貧困大學生助學崗位。用“自我造血”募集到的費用招募一些貧困大學生,系統為留守兒童提供課程輔導、親情陪護等幫扶,這樣不僅可以關注更多留守兒童,還能讓一些貧困大學生通過自食其力得到幫扶。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