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海云庵附近的遵化路22號,有一棟普通的民房,看上去與其他居民樓并無二致,殊不知70多年前,這里可是四方一帶有名的藥房——子俸藥房,也是中共地下工作者聶希文一家抗日的秘密據點。抗戰時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聶希文和家人利用父親開辦的這處藥房做掩護,一起戰斗在抗日隱蔽戰線上,收集情報,掩護革命同志,資助革命事業,發展革命隊伍,為青島解放貢獻了全部力量。近日,記者走進聶希文的家,90歲高齡的他身體還算硬朗,他曾在青島從事地下工作長達10年,直到1949年6月2日才公開身份。談到當年的戰斗歲月,他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雖已不能清晰地說起過往,但曾經的戰斗故事都記錄在他的《歲月留痕》里。
學校里撒下革命火種
得知記者要來采訪,聶希文早早讓兒子聶新建找出了10年前中央頒發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掛在了胸前。談起過往的戰斗歲月,他眼里盡是自豪的光芒。“我5歲那年隨父親來到青島,‘七七事變’前后我在四方小學上學,一位叫劉陀拜的老師對我一生的影響很大。”聶希文說,這位老師是東北人,“九一八事變”后流亡到青島,他思想進步,常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學生們講述日寇在東三省犯下的罪行,還引導學生閱讀進步書籍和刊物,這些書刊不時刊登東北義勇軍和紅軍戰斗的消息,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他幼小的心靈里。
1939年,14歲的聶希文已是私立崇德中學(原青島第十一中學)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抗戰期間,青島市黨組織所影響和領導的抗日活動,首先就是從崇德中學發展起來的,我市黨組織也是首先在該校重建和發展起來的,而聶希文就是在這里在黨的指引下逐步成長起來的。
“在該校,我結交了一批對我政治上影響和幫助較大的啟蒙人。”聶希文說,一名叫徐文洵的同學隨父親來校前就在諸城參加了八路軍,他經常給同學們講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介紹革命文藝作品。1939年,“大眾解放中華抗日先鋒縱隊”(簡稱“縱隊”)這一秘密組織在學校初二班成立了,徐文洵任總隊書記,而聶希文和他的同學10余人加入了這一組織。當時,膠東區黨委派曲華(李繼仁)到青島進行重建黨的工作,1940年建立了中共崇德中學支部,這是全面抗戰爆發后,青島市區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縱隊”大部分成員隨后轉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并先后入黨,而聶希文也于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密取禁書建地下圖書館
崇德黨支部建立后,群眾運動發展很快,黨內外青年已發展到數十人。在當時日占區,連抗戰前出版的一般性書籍都成了禁書,可讀的書甚少。搜尋的途徑就是從上海外國進步書店郵來一批進步書籍,又通過個人關系,把青島圖書館內封存的一些禁書借了出來,但仍不能滿足需要。他們了解到學校后樓的頂棚上密藏著一大批進步書籍。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一場密取“禁書”的戰斗開始了。
一天深夜,陳翼、徐文洵等人首先去藏書的后樓探查,擬定了具體的行動方案,而后陳翼、王允楨和聶希文悄悄打開大鎖進入密室。聶希文說,他們爭分奪秒地選書,把最需要的挑出來,用被單包好背到樓上旁邊的宿舍里,塞進床底下先藏起來。然后按照支部決定把大多數書籍運到孫金昌(左毅)家,然后再去他家整理這些書籍雜志,進行編排、整理和偽裝,訂成小冊子供大家傳閱。“我們就是這樣一本本地挑選,一包包地背出去,真像歷史上玄奘經過千難萬苦去取經一樣,把這批比‘真經’還珍貴的書籍取到手。”后來,這批書籍連同過去從其他渠道弄來的進步書籍一起,分別進行存放并使之流通,形成了地下圖書網點。在革命活動的若干陣地,這批圖書有效地發揮了它的宣傳教育和戰斗作用。
“我們密取禁書的行動后來被校方發現,以追究責任相威脅,期末時把我們這些‘危險分子’趕出了學校。”聶希文說,他們這批革命青年有的奔赴膠東抗日前線,有的轉到其他學校繼續開展革命工作,有的來到抗日根據地學習和戰斗。
藥房成為秘密聯絡點
聶希文被學校開除后,走出了學校,走向社會。按照黨的教導,要學會在更廣闊的領域里戰斗,就要利用好一切社會關系做好自身掩護工作。于是,1941年,聶希文便在父親開辦的“子俸藥房”里安下身來,黨組織給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收集情報。“當時我才16歲,沒有社會經驗,對偵察的主要對象——敵區上層人物一無所知,是父親幫助我打開了工作局面。”聶希文在追憶父親時曾寫到,他父親在上世紀20年代即持有膠澳商埠官方頒發的行醫執照,這在當時是少有的。他利用自己是名中醫的有利條件,廣交上層人物,幫助他們獲取了不少軍政情報。
實際上位于遵化路上的 “子俸藥房”,是以聶希文的父親聶子俸的名字來命名的,他父親原籍高密,在學生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和許多愛國活動,讀書時因參加進步政治活動被校方除名。祖父帶著全家遷居膠州城后,曾與父親一起開設過中西藥房。上世紀20年代,他父親來青謀生,居住在老四方,曾先后在日商紗廠、四方機廠、鐵路當過工人,后在海云街開設了“子俸藥房”。
聶希文說,父親年輕時是一位憂國憂民的進步青年,他耳聞目睹兩次日占期間日本侵略者的種種暴行。當時他們家住遵化路上,東鄰是一個日特的秘密機關,那座樓房的平臺就是一個用酷刑殘害中國人的刑室。許多個夜晚,他們一家人在家中院內就能隱約看到殘暴的敵人用點燃的大把香火,往中國同胞的身體上刺燒的情景。那閃閃的火光、受刑同胞的慘叫聲,讓全家人備感悲憤。他父親也曾被日特抓去受過拷問和折磨,后來父親因被日本人從火車上推下來,導致腰椎骨折并落下終生的殘疾,因此父親極其仇視日寇。聶希文從“地下圖書館”帶回家一些進步書籍,經常給家人閱讀,父親的政治覺悟也不斷提高,積極向黨靠攏。
全家成為戰斗集體
聶希文的父親不僅自己積極支持革命,還支持其他子女參加革命。“我們兄弟姐妹7人,除了3個妹妹年幼,其余4人在解放前都參加了革命工作,他把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與黨的事業緊緊地連在一起。”聶希文說,姐姐聶明經他介紹也參加了地下工作,按照黨組織的意圖于1940年秋,進入日本人辦的“青島學院”所屬的“纮宇女子學校”讀書。
據悉,該校是當時我黨在學校工作的空白點,學生多數是日本人和朝鮮人,聶明進入這樣的學校自然不為愛國群眾所理解,聶子俸也因此一度被人們誤解。聶明為革命的需要,忍辱負重,默默地在那里堅持了多年。由于聶明身份特殊,穿日本學生服,又會日語,攜帶文件可以免檢,極有利于掩護革命同志和抗戰活動。1942年,中共地下市委負責人之一的楊真帶領聶希文和其他兩位同志去膠東區黨委黨校學習,就是在聶明的掩護下成行的。聶明在青島的身份暴露后,奔赴北平繼續從事地下工作。北平解放后,聶明進入華北革命大學,后在中央水電部工作。
“二弟聶希武也是在我的介紹下參加地下工作的,在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開展學生運動、調查敵軍設防情況。”聶希文說,三弟聶希斌解放前在崇德中學參加地下黨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在解放前夕,他和革命同志勇敢地取出學校軍訓課使用的槍支,持槍進行護校斗爭,并對學校附近的國民黨市黨部機關報《民言報》社進行了武裝警衛,保護了那里的財產和文件檔案。解放后,聶希文的兩個弟弟分別到中央統戰部和中央黨校工作。
利用藥房獲取敵方情報
聶希文說,父親在四方開設的子俸藥房周邊,居民以工人為主,自小過著貧寒生活的父親經常為貧苦工人義診,無償給他們治療,深受患者及其家屬的敬重,他最要好的朋友也多是工人,其中有些人后來被發展成了黨的地下工作人員和可靠關系。父親利用與上層人物接觸的便利,幫助聶希文獲取敵人情報。當時陳介夫是日本留學生,與日本政屆、情報界都有密切聯系,還在本市的一家日文報館里任職,他和聶希文家是鄰居,同時由于他參與經營兩家藥廠,與藥房有業務聯系,兩家也更加熟識。“我們發現他是一個有愛國心的人,因此通過做工作,兩家成了朋友,從他那里獲得了不少情報。”聶希文說,當時陳介夫的堂弟陳志藻在日本取得了醫化學博士的學位,日本人準備讓他回國為他們服務,陳志藻不甘心為敵人效力。獲取這些情況后,聶希文一家人多方做他們的工作,不僅獲得了日軍制造生化武器的情報,還會同各方力量幫助他脫離了日軍的控制和擺布,在青島建立了陳志藻任院長的博濟醫院,利用各種便利條件為我黨做了許多情報工作。
為了支持黨組織活動的開展,聶子俸把藥房交給聶希文打理,聶希文就利用外出采購藥材為掩護,到市區有關同志處聯系黨的工作,與藥房工人聯絡感情,發展積極分子,不斷開展工作。子俸藥房不僅是我黨在市內的一個秘密聯絡點,藥房的收入還為黨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大量活動經費,在經濟上、生活上為不少地工同志提供了幫助。而聶子俸帶領全家人省吃儉用,艱難經營著藥房,收入全部奉獻給了革命事業和革命同志。
解放區經歷馬石山慘案
1942年春,組織安排聶希文到膠東區黨委黨校參加12、13期的學習,時間近一年。這一年也正是日寇對膠東解放區進行瘋狂掃蕩、解放區最艱難的時期,艱苦和緊張的戰斗生活讓聶希文得到了很大的鍛煉。當時學員們以膠東軍區獨立團的番號出現,因為不是戰斗部隊,所以每班只配備了兩支漢陽造、兩顆子彈,每人兩顆手榴彈,他們就用這些武器日夜與日偽軍周旋,進行反掃蕩斗爭,生活極其艱苦。“我記得有一次發了一雙新布鞋,是用未經過化學品處理的生豬皮做鞋底,一夜急行軍,鞋底就與鞋幫分了家,我只能赤著腳行走在布滿尖石的山崗上。”聶希文回憶,后來他學會了用破舊衣服打成繩子,再編成草鞋狀的線繩鞋。為避免被敵人襲擊和包圍,他們在一個村莊停留的時間不超過兩三天,經常夜行軍,一次就走上百里。1942年日寇對膠東區發動“火網大掃蕩”。日寇出動2萬多人,夜間在山頭上燃起火堆,形成漫山遍野的火網包圍圈。11月24日,他們被合圍在馬石山上,敵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抗日軍民400余人慘遭敵人殺害。在突圍中,他們遇到了一個有10余名八路軍戰士的小隊伍,他們多次帶領被包圍的群眾和黨校干部學員沖出包圍圈,又返回組織聶希文一行人突圍。可是敵人太狡猾了,他們在火堆之間的黑暗處遍撒苞米秸之類的柴草,只要一踏上去,就會發出聲響,敵人就會在暗處用機槍掃射,一次次的突圍都失敗了。“天大亮后,八路軍戰士告訴我們,敵人很快就要沖上來了,要我們想辦法隱藏起來,他們阻擊掩護。”在聶希文的記憶中,一個小八路遇到了讀書時的私塾先生,請先生設法幫學員們藏身,老先生把他們藏在一個還未使用的磚砌墳墓里。聶希文等人在墓室里聽到了猛烈的槍炮聲,掩護他們的八路軍戰士都犧牲了。敵人撤走后,他們才從墓室中出來。
1943年,聶希文回到青島繼續做黨的地下工作,直到青島解放。他從事地下工作長達10年,直到1949年6月2日才公開身份。解放后,他在團市委工作,歷任共青團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青聯副秘書長、中蘇友好協會副秘書長、市文化局副局長等。
本版撰稿 記者 吳帥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