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埠村是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辦的一個社區,擁有內外資企業40余家,個體、私營企業130家。早在2011年,全社區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52億元,實現利稅1400萬元,人均純收入9850元。
多年來獲得省級衛生村、青島市衛生示范村、青島市文明社區、青島市水產生產先進單位、城陽區經濟發展先進村、城陽區紅旗黨支部、城陽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城陽區先進老年協會、城陽區安全村莊、城陽區標兵婦代會、城陽區利用外資先進單位等稱號。
張訓貴,就是這個社區的“老管家”,他與這個村子相伴相生了近20年。期間,他個人獲得青島市農村技術拔尖人才、市勞動模范、城陽區優秀黨支部書記的光榮稱號。
(雙埠工業園區一角)
是非拆遷實為百姓“啃硬骨頭”
一切祥和,百姓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但是在今年7月3日,山東半島社區青島論壇上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驟起,一個名為《青島城陽區被曝發生一起報復性強折案件!企業損失上千萬元》的帖子傳出,一時之間,媒體的敏感有所觸動,記者以此為線,來到青島,進行了調查。
可事實并非如此,或許需要社會轉頭評說。
經調查,拆遷的事實確實存在,但性質與事實并非如帖所言。
雙埠村南有一條極其重要的泄洪溝,社區雨水都是通過這條大溝排向大海。如排水溝不及時清理,遇大雨則排水不暢,居民房屋和企業被淹,后果不堪設想。而此排水溝原為土溝,溝兩側為社區部分企業,溝內雜草叢生,常有人往溝里填倒垃圾。后來社區投資對溝進行了清淤、石砌、整修。可是在溝兩側的部分企業卻在上面建設廠房及其他一些建筑物。這些行為妨礙了社區對這條大溝的清理和疏通。
6月6日,社區對此召開了居民代表大會,就防汛工作作了具體安排,經表決同意拆除排洪溝上的所有建筑物,并且在6月8日,由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辦雙埠社區居民委員會正式下發通知,通知姜宏世、張克榮、江敦玨、張正剛等人,“社區南的排水大溝是社區泄洪的主要通道之一,它關乎著社區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為保證這條排水大溝暢通,社區近期準備對排水大溝進行清淤、疏通。因此,現通知你在2015年6月14日前將在這條大溝上建設的廠房及附屬物予以拆除。社區將采取強制措施,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全部由你承擔。”
接到通知的人都積極配合,進行了拆遷。而唯獨張正剛,在送達人王作旗、周帥、徐軍三次送達通知中均拒絕簽字。
(雙埠社區衛生院)
6月16日,社區居委會決定對其拆遷。社區書記張訓貴對記者說:“我們之所以對其強拆,其一,是因為根據天氣預報的天氣情況,今年雨汛很大,防汛文件都已下發。而地處社區南的這條排水大溝對于防汛是主通道,它關系著全村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張正剛的廠房正建在排水溝上,清理淤泥就需要拆遷,在這條排水溝上建有建筑的涉及5家企業。其二,這些建在排水溝上的建筑均屬非法建筑,其余4家沒有任何意見都自動撤除,只有張正剛一家不予以配合。而且我們所拆遷的也只有建在排水溝上的廠房。致于網上所言‘報復性拆遷’,如果是報復,張正剛在排水溝兩側的建筑也均系非法建筑,一樣可以借此撤除,事實上,只要不涉及排洪安全,我們也一樣據實際情況讓它保留了下來。其余的4家也一樣面臨了撤除,如此說來,也是遭到報復嗎?”
而有關張正剛廠房所占土地,社區居委會出具給記者一份雙埠社區閑置土地租賃合同書,張正剛所租土地屬社區集體土地,且租賃期限為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按合同期限也已逾期。而拆遷的只是所占土地的一部分,此部分土地正是排洪大溝的位置。
所拆遷的建筑是否合法?記者在流亭街道辦城建規劃辦張主任那里得到證實,社區拆遷涉及的土地是村集體土地,其土地與上面的建筑都沒有手續,屬非法建筑。
據街道辦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在去年六七月份,有些小報記者在網上發貼,也有人在村里散發傳單,傳單內容以一名叫“沈利君”的村民對張訓貴進行舉報,后經查實,全青島市查無此人;去年11月,社區兩委換屆選舉期間,派出所逮住一個散發傳單的人,問訊后得知這一切系張家策劃所為。
(雙埠村中心廣場)
面對這些“攻擊”,張訓貴有些無奈,他對記者說:“這一大攤子,料理起來不容易,張正剛曾經看好過村里一些土地,向我要過,因沒有充足的理由,我沒有答應;去年也因環灣大道工程,他提出承攬工程,因涉及招投標事宜,我也沒有單獨答應他的要求。為此,可能有些個人怨氣。時下,上頭也有批復我們雙埠舊村改造工程馬上啟動的消息,張正剛這樣做的一切,散布謠言,或發帖攻擊,或許希望在換屆上,可能也有一些個人的想法。”
街道辦趙副書記說起雙埠社區的發展,很是滿意,他說:“從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上,從管理到服務,社區班子都本著為村民的生活福利著想,無論醫療、衛生等各方面都是健康發展;從村風、村貌上,無論綠化、還是治安,民生一片和諧;對于居委班子,都是連選連任,群眾擁護,民愿如此;凝聚力與戰斗力很強,各方面工作在全區排名均在前列;一個村莊20年“管家”,一路走過,張訓貴,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事實勝于雄辯。”
群眾對“拆遷”的處理也滿意。以水產持家的張理先告訴記者:“環境改善了不說,生活中的安全隱患也消除了,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大實事。”
昔日雙埠的大亂重生
說起雙埠的前世今生,張訓貴在任近20年時間里,村民一起見證,其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造與變遷。
“我們的村子早在20年前是個‘三無村’,路不通,水電停。刮風天,一身土,下雨天,一身泥。”張理先這樣描述昔日的雙埠,說起老支書,他由衷地佩服和擁護,“當初,張訓貴是走出去的人,他很早就下海,發展得很好,自己承包灘頭,水產養殖,在當地已是大戶。而村子卻是沒水、沒電、沒路。連學校也只是半落子工程,沒錢沒人治理,基本上村莊陷于癱瘓狀態。區里、街道也很無奈,因為沒有人想站出來做那個‘當家人’。那個爛一言難盡。”
“有些想法的村民,真的希望能有人帶頭,讓雙埠走出泥灘。于是有人提議,讓張訓貴‘管家’,說他有眼光,有思路,也有能力。上頭找他做工作,希望他回村。”
“他走馬上任后,說得很少,卻做得很多,先是把學校自己墊資建了起來,解決了村里娃娃們的上學問題,然后著手修路,通電,通水,又建起了幼兒園,這樣,娃娃、女人安頓好了,就又想爺們兒的事了,他建集貿市場、批發市場,還幫助村民搞水產養殖。社區人們買賣東西方便了不少,并且有了收益,人們一下子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就有了奔頭兒。以前是上門收取水電費,收不上來,沒人交,現在通電、通水,人們有錢可賺,都自覺了起來,一到時間,主動上交。村里因為通路也有了公交車。這樣,引進來,走出去,經濟盤活了。”
“錢是硬頭事,做什么沒錢都做不成,資金問題,總是書記一人擔起,一旦短缺,他就先從自己的企業里拿錢墊付,一心想把村子帶起來。他一步一個腳印,后又成立聯防隊,民兵按時巡邏,社會治安大大改觀,以往的打架斗毆沒有了。一年三節,節節福利,蛋奶油鹽樣樣充足,生活富足安康。”
“大亂需要大治,我們村子需要一個能人治理和帶領。”村民王墩玉說起以往,很是激動,“我今年59歲,本是干木匠出身,可是我們的村子發展到現在,有了市場,我以洗車就可以謀生。我與老書記從小是同學,張訓貴打小家窮,早早下海,自己以水產養殖發家致富,我們還是窮光蛋的時候,人家已是企業老板了。他治家有方、治廠有方,做什么都上道兒。90年代,雙埠村風不好,人們好吃懶做,沒有出路,一天村里偷雞摸狗,打架斗毆,小伙子們連媳婦都說不上。所以,大家呼吁,讓他當家,雙埠村才有可能走出泥潭。從1998年至今,17年走過來,建校、修路、發展三產、招商引資,現在光外資企業就有40多家,解決了就業,人們的生活有了出路。醫保、社保樣樣跟上,安居樂業,生活又有保障。雙埠由一盤散沙到井然有序,這樣的管家到哪去找啊?!”
65歲的趙玉婷現已退休,她一直在村委做計生工作,從張訓貴上任到她退休,他們一起工作了8年,她對張訓貴這個“持家”好手,贊不絕口。她介紹:“雙埠曾是一個臟、亂、差的村莊,1300多戶,人口由原來4000人口現增加到8000多人口,且外來戶比村民還多,管理起來難度很大,我們‘當家的’也是通過選舉,推出來的,這是民愿所歸。1998年上任,他正值旺年,把所有精力投到村子建設發展上了,從以往的臟亂差到現在的井然有序,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社區功能都很齊全,城里人有的,我們的社區也都有。這不容易,要知道,當年是連一條路都沒有的村子呀。今年‘老管家’也61歲了。我是女的,能退休,可他退不了,這個‘家’離不了他。”
“老管家”20年不改初衷
20年,足可以讓一個壯年變成老年,20年,卻也讓雙埠社區由一個爛灘子變成一個各項指標評比都是標本的社區。時間在佐證著一切變遷。
問及為什么無人接手的山竽,當年他放下自己的企業,回村當起這個“管家”時,張訓貴說:“當年也正值旺年,自己認為,一個男人,當胸懷天下,自己個人富了不能算富,能讓更多的人富起來,才算爺們兒所為,加上上面領導也動員我挑這副擔子,所以我就決定當那個‘管家’,如果不負重望,自己的人生才有價值。”
回頭細數走過的腳印,張訓貴回憶:“上任第一年,‘百年大計,教育為先’,著手建校,自己投入100萬元,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第二年修路、通水電,又從自己公司掏錢墊資120萬元,讓全區唯一沒有油路的村子平展展鋪路出村,村村相通;第三年,自己捐款16萬元建起村里幼兒園,讓孩子的教育從根上抓起,不落人后;同時又為流亭中學捐款10萬元,為教育事業投入赤誠;發展百姓三產,把村里的散戶漁民集中,成立了合作社,扶持養殖業;2000年,開始招商引資,成立雙埠工業園,社區擁有40家企業,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在實現互贏的同時,村民收益大大改觀;再建聯防隊確保社會治安,讓這方土地上的人能夠真正安居樂業;醫療衛生、百姓福利,連任18年村書記,如今已實現了村民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村委委員張強是1994年就在村委工作,一路走來,“老管家”抓經濟、強教育;從財力、物力上接濟困難戶;工作中的大刀闊斧,嚴要求,讓張強的人生格局也有了榜樣和信條。據他講,張訓貴在工作中,說得少,做得多,從不浮夸,務實細致,每項工程都要親臨現場,嚴格把關,為此,已騎破一輛摩托車。
由于工業園的發展,雙埠社區近年已存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從2013年開始,“老管家” 便東跑西巔,收集數據,向上級開始申請,關于居民環境污染需要整體西遷,開始規劃舊村改造工程,百姓多年的期盼,再次在他的努力下得以改觀和實現。
張訓貴帶領著一個村莊奮然前行,也帶著一系列榮譽依然進取。在社區的中心廣場上,有老人和孩童悠閑幸福的笑臉,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充活了生活情趣的畫圖,而這幅畫圖在這位“老管家”的心里,步步有數,招招有棋。(范英建) [編輯: 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