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解讀
“互聯網+”發展目標確定
分析人士認為,《指導意見》這一頂層設計將加快推進 “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催生經濟新格局。
指導意見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具體而言,這一目標體現在四個層面。在經濟層面,互聯網在促進制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在社會層面,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在基礎設施方面,網絡設施和產業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加強;在發展環境方面,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除,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
關于“互聯網+”的十年發展目標,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互聯網基礎日趨堅實,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加快互聯網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打造新動能、壯大新經濟、引領新常態,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發展所需。
“指導意見是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說。
11項重點行動覆蓋各領域
指導意見部署了 “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等11項重點行動。這些行動計劃既涵蓋了制造業、農業、金融、能源等具體產業,也涉及環境、養老、醫療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
“這些領域事關經濟發展全局,或貼近人民群眾關切,或創新變革潛力巨大;同時也是互聯網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融合大方向清晰、指導性非常明確的領域。”曹淑敏說。
在“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中,指導意見提出,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空間廣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說,這將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組織創新,智能制造將成為新型生產方式,制造業服務化將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
將切實改變人們的生活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不僅限于經濟領域,還將通過與公共事業和生活服務業的融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切實改變。
在“互聯網+”益民服務行動中,指導意見提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此項行動全面覆蓋與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領域,發展電子政務、便民服務、在線醫療、健康養老、網絡教育,成為發揮互聯網優勢改進民生服務的新途徑。”曹淑敏說。
此外,“互聯網+便捷交通”將促進公共交通服務效率、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互聯網+綠色生態”將構建面向循環經濟的綠色發展新模式。而降低行業進入壁壘、加強融合監管等保障舉措將進一步促進互聯網與民生領域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將成GDP主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平穩度過新舊產業和動能轉換期,需要強勁有力和恒久持續的支撐力量。“搶占經濟制高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必須走互聯網融合創新之路。”曹淑敏說。
僅從互聯網經濟本身而言,我國就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論測算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總量達16.2萬億元,同比增長21%,占GDP比重超過26%,已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經濟占GDP比重依然較低,未來增長的空間大,后勁足。
“指導意見將進一步激發市場蘊藏的巨大活力,大幅提升我國信息經濟發展水平。”曹淑敏說。
實際上,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我國“互聯網+”行動的落實必將對經濟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
看點“互聯網+”行動最大焦點:
推動互聯網融合工業
“互聯網+”行動的提出,最大的焦點在于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從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起,中國互聯網更多的是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開始加速向制造領域滲透。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認為,“互聯網+”行動下將有三類企業主體:互聯網企業、驅動升級的技術支撐企業以及轉型后的一些傳統企業。
“互聯網企業所擅長的是融合生活服務業,總體被包含在國家行動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ICT產業研究部主任何偉說,“國家提出 ‘互聯網+’的意圖比較明確,就是要推動經濟提質升級,主要是融合工業等,屬于較高層次的戰略性規劃。”
互聯網融合工業的威力,在美國“工業互聯網”倡導者通用電氣公司負責人看來是可以量化呈現的:在商業航空領域,工業互聯網技術每節省1%的燃油,未來15年將預估帶來300億美元的收益;在燃氣發電領域,工業互聯網每節省燃油1%,未來15年將帶來660億美元的收益;至于醫療系統,每減少1%的系統低效率,未來15年將帶來630億美元的收益……
“數據顯示,假設說提高生產力從1%到1.5%,未來20年可以預見,互聯網將使人們的收入提高25%到40%。”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人們期待,互聯網進入產業應用以后,將帶來的新一輪產業變革。”
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11個具體行動
《指導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
1
“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創業創新的支撐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2
“互聯網+”協同制造,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
3
“互聯網+”現代農業,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培育多樣化網絡化服務模式。
4
“互聯網+”智慧能源,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智能化,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發展基于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
5
“互聯網+”普惠金融,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云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6
“互聯網+”益民服務,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大力發展線上線下新興消費和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
7
“互聯網+”高效物流,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建設智能倉儲系統,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8
“互聯網+”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
9
“互聯網+”便捷交通,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的互聯網化水平,創新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
10
“互聯網+”綠色生態,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11
“互聯網+”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進智能產品創新,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本版稿件均據新華社 制圖/吳高陽
[編輯: 林永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