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的促銷大戰一年比一年猛烈,所打的名號也越來越多。網絡大小促銷不斷,“5·20”、“6·18”和“11·11”原本不是節日的日子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網購大狂歡,另外電商們也抓住每個節假日,根據不同的節日主題展開促銷攻勢。消費者對于連續不斷的網絡促銷也習以為常了。
京東6·18,市民不買賬 6·18購物狂歡節剛剛結束,各大電商持續不斷地推出年中大促銷活動。六月份的端午節、父親節與6·18網購狂歡節相會,讓各大電商磨拳擦掌。而不少網民對電商的促銷卻熱情不大。
6月22日,記者采訪了在青島香港中路某寫字樓上班的賈先生。可能是因為電商的促銷一年到頭太多了,所以6·18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引起他的興趣,“平時促銷的活動太多了,每次活動都買了一堆需要和不需要的東西,有些電商活動特別密集,其實促銷優惠也沒差多少,所以什么時候買都一樣的,周圍的同事也對促銷不大感冒。”
面對促銷活動頻繁的問題,一些消費者對于網購的熱情不如以前沖動了。網名叫平米的網友說,“六月電商巨頭搞促銷不止,一派你家唱罷我登場的勢頭。但是消費者也不傻,只認準物美價廉。真促銷我們歡迎,光忽悠沒人買賬!貌似送了一堆優惠券,卻設一堆消費限制、團購要求,這是真送實惠還是博眼球呢?老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無數次教訓也讓消費者學著打算盤了,比價盤點過后,決定收起錢包啦。”
電商真假促銷難分辨 在靚麗的電商成績單背后,在微信和微博上關于促銷的吐槽也是大堆地存在著。不少消費者反映,大促銷還未開始就遭遇網絡“非常擁堵”。青島大學研三學生董志剛說:“到達零點搶購的時候,網頁就卡住了,一直刷新,等到能夠進入購買頁面了,發現網購的商品已經售罄了。”購物體驗不佳,或許還可以歸罪于網速,當季產品“臨陣下架”,過季產品頂著上;特價商品“躲貓貓”,零點瞬間“秒殺”,回頭又“起死回生”;節前提高原價,做到“一個月內最便宜”,但實際支付價格卻高于之前的“活動價”,這些現象讓消費者吐槽不斷。
中消協2015年2月的公告顯示,根據各級消協組織統計匯總,2014年全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19415件,其中,互聯網類投訴28895件,相比增長了0.46%,投訴量排名居第二位。
消費者對連續性促銷熱情減退 網購大促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期望,而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態也往往給商家鉆空子的機會。“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指出,一方面,消費者長期懷疑價格的合理性,突然看到促銷更容易沖動;另一方面,就像平時逛超市一樣,容易買一些并不是那么需要但是有促銷的商品,網上商品選擇更加豐富,消費者往往會在大促時期買很多并不是那么急需的商品。
顧曉鳴認為,網購過程中,從購買商品到最終收到實物需要一個較長的流程,這里面的時間差就增加了網購的不確定性。而在大促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往往是以自己對產品的期望下單,而不是通過實際商品的試用和操作之后的綜合評價下單,中間存在現實與期望值間的落差。
真假促銷難分辨,多次參加電商促銷的某品牌淘寶店主李先生向網購消費者建議:
認清優惠力度,最好先到實體店探價。網購是一場消費者的盛宴,消費者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千萬不要被某些虛假宣傳、虛假折扣所迷惑。按照網購消費者的投訴來看,有些商家可能會利用活動先抬高原價再打折誘惑消費者購買商品,所以在活動來臨前,消費者最好要先去實體店等地方轉一轉,沒有實體店的商品,要貨比三家,對商品價格有一定的把握。
了解商品的質量,不要輕信介紹。參加活動的商家不免良莠不齊,某些“有心計”的商家沒準會借此拋售滯銷品和庫存,甚至是假冒偽劣商品。所以消費者在購買前要注意仔細查看商品信息和相關的介紹,特別是對于購買的評價,不要簡單地被圖片和解說文字所迷惑。要做到貨比三家,收到貨物要及時驗貨,有質量問題的一定要及時維權。
選擇信譽好的商家,和商家保持聯系。消費者盡量選擇專業性強、信譽度高、交易量大、消費者評價好的商家,并看好是否有聯系方式,能否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盡量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或者是貨到付款。
掌握網購規則,降低網購風險。消費者在購買前一定要讀懂“游戲規則”,即是不是能夠調換、是不是能夠7天無理由退貨,確認發貨時間、到貨時間等。消費者還要注意與商家約好相關運費是否包郵、是否保價等細節內容,并及時索要購物憑證,對聊天的內容進行保存處理,一旦發生問題方便投訴和維權。 見習記者 張俊達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