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將用三年時間培養3萬名大學生創客,打造50個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扶持1.5萬名大學生創業者……昨日,我市正式啟動了大學生創業“海鷗行動計劃”,通過實施七大創業行動,全面推進“海鷗行動計劃”落實,引領和幫扶大學生在青成功創業。同時,青島日報/青報網與青島市人社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青島創新創業。
戰略合作促進大學生創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部署,積極貫徹推進市委、市政府“三創”行動部署,助力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昨日下午,青島日報/青報網與青島市人社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青島創新創業,特別是在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努力搭建政府與媒體有機聯合的創業幫扶新平臺。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互惠互贏的原則,合作在我市建設一所設施一流、功能完善、具有本土特色的示范性“大學生眾創空間”,引領青島市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合作推動建立“青島市大學生創客聯盟”,深化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構筑創業交流合作平臺,建立跨界協作橋梁。
作為戰略合作方,青島日報/青報網將充分利用報網一體化的傳播優勢,特別是充分利用《青島創客》全媒介平臺,對我市創新、創業、創客活動進行及時、深度傳播,通過多平臺、一體化傳播方式加強大學生創業工作宣傳報道,在全市范圍內營造創業氛圍,引領創業文化。此外,青島日報/青報網還將通過建立青島市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的形式,為大學生提供相關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積極幫扶大學生創業就業,為我市創新創業儲備人才資源。
培養3萬名大學生創客
本著“政府促進、社會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的原則,“海鷗行動計劃”重點面向我市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和出國(境)留學回國人員(以下并稱“大學生”)展開,通過大力實施創業引領計劃,進一步豐富大學生創業 “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整合政府、企業、學研、金融、中介五方資源,共同助力大學生創業;完善“一條龍”的服務模式,實施“場地+商機+培訓+導師+人才”的全程服務;強化“一體化”的保障模式,從考核評估、政策扶持、宣傳引導等方面,形成推動大學生創業的有效機制,為將我市打造成為“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貢獻力量。
根據“海鷗行動計劃”,從2015年起,雙方將用三年時間,推進落實“3515+”工作目標,即培養3萬名大學生創客,打造50個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扶持1.5萬名大學生創業者,通過實施七大創業行動,全面推進“海鷗行動計劃”落實,引領和幫扶大學生在青成功創業。
“BEST計劃”選拔創業精英
本著補齊大學生創業短板的初衷和目的,“海鷗行動計劃”將根據創業全生命周期的各項需求,著力打造創業載體建設“搖籃”行動、創業精英選拔“育苗”行動、創業資金支撐“天使”行動、創業培訓教育“勵智”行動、創業導師牽手“領航”行動、創業實踐“互聯網+”行動、創業生態優化“筑夢”行動等七大創業幫扶行動,為大學生創業構筑一條龍創業服務鏈條。
另據了解,2015年青島市大學生創業精英“BEST計劃”作為“海鷗行動計劃”中“育苗”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創業大賽+創業培養“的形式,在全市選拔大學生創業精英,進行跟蹤式、全程化深度培養,目前正在火熱報名中,社會組第一期集中賽程將在6月27日至7月4日進行,獲勝團隊將獲得最高5萬元的一次性創業獎金,入圍108的創業團隊還將享受創業孵化基地入駐推薦、創業導師深入指導、創業資金扶持、集中辦公服務、創業資源對接等七大創業服務,更多大賽詳情可登錄大賽官網查詢:http://best.chinaeu.com.cn。 記者 陳珂
相關鏈接
大學生創業做科技成果轉化
青島理工大學的馬正誠和他所在的團隊,既有自己的十多項發明專利,還規劃幫其他老師、同學的發明轉化為生產,“我們有5項成果,都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而且先后在山東省和國家的科技發明競賽中獲大獎。”昨天下午,在青島市大學生創業“海鷗行動計劃”啟動現場,馬正誠告訴記者,他的團隊已經成立青島誠信科創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手上的專利有 “核桃剝殼取仁機”、“基于條形碼的六面掃描物流分揀系統”、“蓖麻收割機”等,研究領域主要在農業機械方面,也包含了物流快遞等行業。
“核桃剝殼取仁機”是使用價值很高的一款機器,能快速高效剝核桃,核桃首先進入了柔性破殼系統,上下傳送帶速度不一樣,速度差對核桃施加了剪切擠壓力作用,相當于用手將核桃殼搓開,破殼的同時還保護了核桃仁的完整。核桃“搓開”后,有的核桃仁會鑲嵌在核桃殼內,這就需要柔性葉片錘擊系統將它們分離出來。“通過柔性葉片對核桃殼進行‘敲打’,鑲嵌在殼中的核桃仁就完整地出來了。”馬正誠介紹說,最后一道關口是螺旋葉片滾筒氣力分離系統,利用核桃殼仁比重不同、核桃殼的形狀特性更容易受到風力影響的特點,將核桃殼和核桃仁分離,分別從滾筒出口和入口下方輸出。
“除了團隊成員繼續做研究外,還會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幫別的老師和同學,將成果轉化為生產。”據介紹,團隊的幾個項目,都已經開始與生產或投資企業洽談,通過互相借力的方式,將成果完善、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