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作用;決定進一步強化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定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方便創業創新;部署運用大數據優化政府服務和監管,提高行政效能。
為繼續有效應對下行壓力,推進解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要抓住原材料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針對發展“短板”、民生重點領域和亟需解決的問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資,這可以收到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和增加公共產品、增強發展后勁一舉多得之效。會議決定,一是通過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資,重點投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等,帶動更多地方和社會投資。二是在加快推進水利、中西部鐵路等7類重大工程包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籌劃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4類新的工程包。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項目等貸款審批。促進有效投資持續增長。
會議指出,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事關千百萬住房困難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穩增長相互促進的重大舉措,必須在已有成效基礎上邁出更大步伐。會議決定,按照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部署,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 的各類 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同步規劃和建設公共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會議要求,要加快審批,做好土地征收、補償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由縣級財政直接發放到戶,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推動市縣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并列入財政預算,對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級政府代發地方政府債券予以支持。鼓勵以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市場化融資,支持加大信貸投放。加強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讓住房困難群眾盡早搬入新居。
會議認為,推行“三證合一”,將工商、質監、稅務分別核發證照,改為由工商部門一次性核發營業執照,是商事登記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進一步便利企業注冊,持續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會議強調,要簡化程序,實行“一次申請、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不重復填報、提交材料。積極推進全程電子化操作,實現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檔案互認,做到方便透明。在今年底前確保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在全國推開,過渡期內老證照繼續有效,讓群眾得實惠。
會議指出,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有效手段。會議確定,一是加快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推動政府信息開放共享,凡事關群眾辦事的程序和要求,凡依法應予公開的政務信息,都要上網公開。用好網絡等新媒體,為企業和群眾服務。二是推進市場主體信息公示,依法及時上網公開行政許可、處罰等信息,建設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推動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大力發展信用服務業。三是在環保、食品藥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引入大數據監管,主動查究違法違規行為。用政務“云”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效率、造福廣大群眾。
■相關新聞
18位社會信用代碼包括五部分
據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方案》指出,我國法人和其他組織長期存在“多頭賦碼”、“多碼共存”現象,帶來諸多問題。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相當于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放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
《方案》明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18位,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1位登記管理部門代碼、1位機構類別代碼、6位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碼、9位主體標識碼(組織機構代碼)和1位校驗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可最大限度與現有各類機構代碼實現兼容,也有利于社會識別機構類別、注冊地和登記管理部門等信息。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覆蓋所有法人和其他組織,一經發放,終身不變。
《方案》提出,采取“預賦碼段、實時賦碼、及時回傳”的賦碼方式,由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部門預賦主體標識碼碼段,登記管理部門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時賦碼,賦碼后將相關信息及時向社會公開,并回傳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與其他部門共享。
《方案》要求,工商部門自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其他登記管理部門在2015年底前實施。《方案》實施后,不再發放現有注冊登記碼和組織機構代碼;對新設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注冊登記時一次性發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登記證照;對已設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原則上在2017年底前完成代碼和證照轉換,舊證照在過渡期內繼續有效。發放、換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登記證照不得收取費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