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重地接過畢業證書、在校園草坪上將學士帽高高拋起、最后一次去圖書館還書、在火車站揮別歸鄉的同窗……眼下正是高校大學生畢業的日子,對一些大學生來說,畢業意味著青春夢的結束,而對另一部分選擇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在追逐自己創業夢想的路上,真正的“青春力量”才剛剛起航。有知識、有激情、有夢想……大學生創業者作為創業群體里最年輕的團隊,蘊含著無限的可能和力量,為了讓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們走得更遠、更穩,近年來,我市在創建大學生創業孵化“青島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創建孵化載體,為創業者提供工商、稅務、法律、管理等服務,助力大學生創業。
據了解,自2009年以來,全市已扶持大學生創業19602人,創業帶動就業96349人。短短5年時間里,青島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累計入駐企業501家,扶持創業者942人,營業額約8.77億元,創利稅2925.7萬元,累計扶持成功孵化企業279家。2012年,青島市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全國創業先進城市”,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也被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認定為首批“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記者 王曉雨
創業星工場 打造多層次創業平臺 對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而言,創業最缺的是場地。來自市人社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初創期創業者場地租賃費一般占到經營成本50%以上,為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特別是解決大學生創業之初缺乏場地支持的問題,2010年,市人社局建設并啟用了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對入駐企業實行房租減免政策,3年孵化期內分別減免100%、50%、30%,大大減輕了創業大學生的資金壓力。
為滿足大學生創業者創業萌芽期需求,創業中心還創新推出 “苗圃期”孵化功能,在中心五樓建成“青島創業啟程集中辦公區”,主要面向創業初期大學生群體提供簡單便利、服務完善的集中辦公條件,使我市大學生創業者享受到“拎包入駐”的一站式服務。目前,已有3077名大學生申請了集中辦公場地,2075家企業注冊在集中辦公區,推送參加孵化中心答辯成功入駐孵化中心樓上7家。集中辦公區還提供工商注冊、會計代記賬、辦公區位減免費用等服務,解決了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工商注冊難、財務混亂及場地難等問題,有效降低大學生創業門檻,助力初創企業快速起步發展。
為大學生創業者打造更多的創業星工場,2014年,青島市積極推進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指導區市新建孵化基地6個,青島市“一中心、多基地”孵化格局更加完善,孵化效果進一步提高。截至去年7月份,青島市共建成1個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50個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青島市孵化基地累計扶持大學生創業者5554人,創業帶動就業30399人,平均1名大學生創業者帶動5.5人就業,孵化基地共實現稅收9395.33萬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創業訓練營 提供全程化創業幫扶 解決了創業場地問題,創業技能成為關系大學生創業成敗的關鍵。為了補齊這一短板,市人社局在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工作方面不斷“嘗鮮”,2013年注冊成立了國內首所創業大學——青島創業大學,通過提供不同層次和不同層級的創業培訓、孵化基地等全程化的創業幫扶,在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和嘗試。目前,創業大學通過與教育部門和駐青高校有效銜接,在高校設立了13個創業大學教學點,并依托教育培訓機構,開發了適合大學生的“創業培訓四級課程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實景、實物、實戰的創業模擬培訓。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大學生14322人,經跟蹤回訪,已有3183名大學生實現創業。
為了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發展新特點,青島市人社局還適時推出“網上創業大學”創業實踐平臺。在青島創業大學的基礎上,搭建網絡孵化基地,設立創大門戶、網上商城和靈動T臺,為大學生提供了“零成本”實現創業夢的舞臺,也為創業大學學院提供了網上實戰的平臺。
馬正誠
技術達人手握多項成果 “我們幾乎每個人手里都有成果,參加過多次比賽,但比賽完了作品就放在那兒。覺得成果扔在一邊挺可惜的,而且現在大學生就業也不容易,就想到了創業的點子。”不同于其他創業者多數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青島理工大學的馬正誠和他的9個創業伙伴,則是有些呆萌的技術達人。為了讓自己手里的專利、作品不再“沉睡”,他們在今年4月份成立了青島誠信科創機械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為高校學生的作品找下家。
馬正誠說,他們團隊里的10個人,除了來自商學院和經管學院的少數幾人外,其他人都來自機械專業,幾乎每個人手里都有成熟的設備,擁有這些設備的獨立知識產權。“我們現有的一個產品叫做核桃剪切擠壓柔性錘擊絨輥分離剝殼取仁關鍵技術與裝備,它的完成人之一張彥鵬是我們團隊的成員,這個作品拿了去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另外一個作品是一款蓖麻收割機,拿了今年挑戰杯省賽的一等獎。”馬正誠說,現在他們手頭已經有5個成熟的農業機械,隨時都可以推向市場,下一步隨著公司業務的拓展,他們還將從學生群體里尋找更多的機電產品,采用分成的方式推向市場。
郭士剛
半路轉行開起鍍鎳廠 “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展,原來的廠房已經不夠用了,上周六我們工廠剛從棘洪灘搬到膠州,這幾天新設備也陸續運過來。”昨日中午,記者電話聯系郭士剛時,他正站在1200平米的廠房里指揮工人卸設備,作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研二的學生,郭士剛另外的身份是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老總,同時還是一家金屬技術公司的總經理和技術骨干。
“本科時我偶爾接點小活,幫別人做宣傳片、廣告片、微電影,2012年10月份,干脆跟3個學弟成立了工作室,專門接單子。”2013年8月1日,在學校的幫助下,他注冊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青島桑榆時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先是在青科大都市科技園里,享受到了三年免租的辦公場所,后來又成功入駐青島國家廣告產業園。一開始創業,郭士剛就享受到了學校、社會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
2015年1月1日起,新環保法開始實施,這讓郭士剛早早就意識到了環保型電鍍的未來市場。去年,對金屬技術一無所知的郭士剛,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他要開辦一家專做電鍍的企業。聽說江蘇一家企業的技術好,從2014年6月份開始,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跑去這家企業“學藝”,在工廠里吃住一個月,學會了環保型化學鍍鎳的整套工藝。去年,郭士剛在城陽金嶺工業園租下了幾百平米的廠房,安上了生產線,開始一家家地跑業務,作為一名電鍍領域的“無名小卒”,硬是拉下了幾家客戶。現在郭士剛的恒瑞新業金屬公司已經完成了注冊,廠房從城陽棘洪灘搬到了膠州,自己的客戶達到了十幾家,新的生產線也已經定制完成,他和自己的團隊正信心滿滿地開拓著新的市場。
周風
4家企業涉足多行業 1989年出生的周風,去年才從青島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目前已經是4家企業的boss,手下員工也達到了幾十人。“我是大二開始創業的,做的是廣告亮化和樓宇亮化業務,前年的營業額達到了300萬。”周風學的是自動化專業,利用編程控制各種廣告量化效果,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周風創辦了自己第一家公司——青島風行者廣告亮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慢慢的客戶多了,也就成了朋友,他們裝修期間做亮化,做完裝修肯定要開業,開業就會有慶典,所以做慶典行業算是我們亮化業務的順延。”第一家公司發展非常順利,周風又開始瞄準了慶典行業,成立了青島伊海羅蘭婚慶禮儀服務有限公司。
2012年,曾經在學校里做過跳舞教學的周風,開始涉足高校藝術培訓,成立了第三家文化傳播公司,從校外聘請專業舞蹈老師,進入高校與社團合作開課培訓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周風早早就通過自己的努力買房買車。涉足廣告亮化、慶典和藝術培訓之外,作為創業者的周風,還成立了風行創投公司,開始做一些創業孵化項目,幫助更多像他一樣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在創業這條路上走得遠一些。
杜洪慧
零元創業進軍手Q支付 作為青島市首屆大學生創業精英BEST計劃的冠軍,杜洪慧所在的青島新視界網絡有限公司去年順利進駐了青島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眼下的業務也是越做越大。“2012年我從青島科技大學畢業,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發現我還是適合自己干。”就在2012年,1988年出生的杜洪慧,與同樣是85后的兩名朋友一起,創辦了青島新視界網絡有限公司,主要做網站建設、優化、系統開發等工作。“做網站可以說上是零成本,一開始真的很艱難,公司連個辦公桌都沒有,大家就在租的房子里辦公,見客戶出去見,市場競爭力也很大。”
熬過了最初的一段日子,憑借著踏實的作風和不虛報價的真誠態度,一些客戶紛紛介紹新的客戶給杜洪慧,他們開始有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因為網站的附加值很低,后來我們業務開始從PC端轉到手機端。”經過連續幾年的發展,現在杜洪慧他們順利成為了財付通華東地區的總代理,目前正在研發推廣財付通的手機QQ端支付平臺。
“青創行動”年內培訓千名創客
團市委昨組織大學生創客培訓營走進海大 為“三創”注活力 晚報訊 為全面貫徹落實青島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觀摩大會會議精神,讓“三創”成為青島新的更加亮麗的城市名片。昨天,由團市委主辦的“三創精神進院校、進企業、進社區”中國海洋大學宣講會暨青島市大學生創客培訓營中國海洋大學專場舉行。
宣講會上,中國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主席歐禛做了《“踐行三創精神,爭做時代先鋒”》的倡議,號召海大學生以創新為己任,以創業為契機,以創客為榜樣,弘揚“三創”精神,爭做青年創客。還聘請中國海洋大學八名團總支書記為青島市“三創精神進院校、進企業、進社區”宣講團成員,他們將在海大內宣傳全市“三創”行動部署和精神。
據了解,近日團市委舉行了“青島青年創新創業行動”(簡稱“青創行動”)推進會,會議研究通過了“青創行動”總體方案及下設的大學生創客培訓方案、青島市首屆青年創客大賽方案、五百工程方案、服務平臺建設方案等五個分支方案。下一步,團市委將把促進青年創新創業作為共青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舉措,全面實施“青創行動”,年內實現“六個一”的工作目標,即對100000名青年進行創新創業宣傳發動;對10000名青年進行政策宣講;對1000名青年創客進行培訓;組建100名創業導師團一對一幫扶100名青年創客;培育10處青年創新創業交流服務平臺;舉辦1屆全市青年創客大賽。通過實施“青創行動”,做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服務支持等各項工作,加強青年創業幫扶平臺建設,促進青年創業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創業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創業意識和創業文化深入人心,不斷推動創新立市、創新興市,為我市加快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注入青春活力。(記者 梁超)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