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召開的全省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專題會上,如何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成為討論焦點。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3049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579家,農村幸福院5745家,各類養老床位52萬張。養老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養老機構設施建設缺少章法,缺乏市場準入及等級劃分機制,服務質量難以評價,服務人員及設施配備參差不齊等問題開始凸顯。
總量迅速增長,質量有待提升
為支持和鼓勵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近幾年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激勵措施,涵蓋土地劃撥、收費減免、貸款貼息、開辦補助、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等。僅2014年,我省民辦養老機構就比上年增加了近300家,年內新增各類養老床位8萬張。
“但是,這解決的僅僅是養老機構總量不足的問題,并不能解決養老機構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濰坊鶴祥安養中心執行院長馬秀蘭坦言,“相反,設立門檻太低,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
據省老齡辦老年事業管理處副處長王金茂介紹,2014年他們對全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基本情況進行了實名統計,床位數量100張以下的占總機構數量的39.6%,床位數最少的只有10張,入住率在70%以下的占機構總數的52.5%,當年有90%的機構虧損經營或基本持平。公辦養老機構排隊進不去,民辦養老機構門庭冷清的現象仍非常明顯。
“這與設立養老機構的投資者良莠不齊,小型養老機構遍地開花但相關設備不配套、服務跟不上導致經營上的惡性循環有關。”馬秀蘭說,目前養老機構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準入機制,沒有等級劃分也無法確立與之相對應的收費標準,數量雖在迅速增長但質量有待提升。
過半從業人員無證上崗
“目前,我省各級出臺的指導性意見政策不少,但是從政府層面上仍缺乏產業性的規劃引導,沒有形成具體可操作的產業政策。”王金茂介紹。因為養老服務業行業標準不明確、不規范,直接導致了一些好政策難以全面落實,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省政府《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對符合培訓養老服務和管理專業條件的院校,省財政對每所給予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取得技師、高級工職業資格的養老機構護理員,省財政分別給予2000元、1500元的一次性補助。對從事養老服務行業的本、專科畢業生,分別給予2000元、1500元的一次性補助。“這些都由誰來認證?如何完成?怎樣監管?都不明確。”王金茂說。
“從政策上看,鼓勵養老服務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但是養老領域專業人才匱乏,從業者良莠不齊已是公認的現狀。”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劉德祿說。王金茂介紹,據2014年的實名統計,全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中,有56.8%的人員無證上崗,有45.8%的護理人員屬初中及以下學歷,有71.5%的護理人員年齡超過40歲。
原則性要求多,操作性、制約性強的措施少還導致了一些土地、稅收、貼息、水電氣暖等優惠政策長期難以兌現,用地難、融資難、醫療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5年建成養老服務業標準體系
“我建議山東的養老服務行業先健全,再提升。”濟南阿里山老年公寓副主任劉美吟說。在臺灣從事養老服務業已有41年的阿里山公司對魯臺兩地養老服務業的區別有著深刻感觸。
劉美吟提出了四條制度性建議:一是提高準入門檻,在機構籌設之初就應以高標準來審查;二是制定服務標準,確立養老機構中合理的人員配比;三是建立評審制度,加強經常性的檢查和督導;四是引入退出機制,去蕪存菁,維持整個行業的標準。
“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要依靠市場化的力量,但是如何為市場規范有序發展創造相應的環境是政府部門必須要考慮的事情。”省質監局副局長谷源強表示。而最有效的抓手無疑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
“標準能夠為養老服務業產業政策的落地提供技術實現路徑,可以將傳統認識上的‘養老’做成‘養老服務產品’,使機構設施建設有章法,服務內容有細則,服務質量可評價,服務效果可評估。”省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郭大雷說。
據了解,我省將首先制定推出養老服務業等級劃分標準、設施配備規范、機構人員基本要求、醫養結合一體化養老服務規范等一批地方標準,并盡可能縮短制定周期。同時,在未來5年內建立運行有效的養老服務業標準體系。(趙小菊)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