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多數家長希望孩子乖點,聽話些,但如果孩子太乖,父母說怎么樣他就怎么樣的話,就該警惕了。近日,記者采訪多位老師了解到,除了部分性格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成了非常關鍵的原因。
煩惱“孩子很乖但沒主見”
“我家孩子是個女生,平時性格的確有些內向,不太愛說話,現在上幼兒園,都是我說怎么做她就怎么做。”近日,市民萬女士撥打本報《城陽新聞》熱線反映,最近孩子老師跟她說,孩子在學校也不愿與同伴多接觸,老師讓她表演個節目,她不表演也不拒絕只是一個勁兒地笑。萬女士自己也是個老師,對于女兒的情況,她試了不少辦法,但跟女兒談心時,孩子要么不說話,要么就回應“媽媽說的都對。”
隨后,記者隨機調查近30位家長發現,多數家長希望孩子能乖些,聽話些,這樣能更省心。“我家小子很淘氣,平常愛搗鼓些小玩意,讓我多操不少心。”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孩子的性格比較外向,喜歡交朋友,而自己平時管得也沒那么嚴,就是希望多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但看著身邊朋友的孩子挺乖,他也挺羨慕的。
探因背后多是強勢父母
“這其實與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原因,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安靜內向,后者就更聽話些。”棘洪灘街道韓北幼兒園教師魏瑰吉從事幼兒教育20多年,在她看來,除了性格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太乖,家長應該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太過強勢,讓孩子不敢表達自己。”魏瑰吉提醒,在學校,老師們要多關注這部分學生,幫助他們增強主動性。
城陽區實驗中學的心理老師胡潔也這樣認為,她舉了個例子,身邊有個朋友的孩子剛上小學,如果她覺得孩子做錯了,就會逼著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還要說清楚“我錯在哪里,保證以后不敢了”。“這種教育方式容易壓制孩子的個性發展,造成了‘唯命是從’的孩子。”胡潔說道。
提醒不同年齡教育要得當
胡潔老師告訴記者,如果父母不注意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少問題容易在孩子長大后顯現,“唯命是從”的孩子就是如此。“孩子在1~2歲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該怎么做,當他遇到困難時,再幫助解決,建立親子關系,讓他知道你陪在身邊,滿足其心理營養,建立起安全感。”胡潔提醒,當孩子到了3歲時,智力發展很快,自控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地發展,家長這時候不能過度養育,大包大攬,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多接觸新鮮東西,幫助他盡快自由成長。
“如果孩子太乖,太聽話,那么一般會存在缺乏主見,自主能力、表達能力差等問題。”胡潔認為,就像萬女士的孩子一樣,遇到事情只會找媽媽,媽媽和老師說的就是對的;進而也會造成孩子失去自我表達的欲望,同時,別人做的選擇和決定,如果出現問題,孩子也不會主動承擔責任,責任感也會受到影響。
建議鼓勵“孩子當自己”
“聽不聽話,乖不乖現在已然成了不少家長判斷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這種意識就是不對的,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也會壓制孩子內在的能量,而且多數父母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做事情,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孩子就該聽父母的,但卻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城陽區教體局教研員焦雪清認為,父母不該高高在上,應該放低姿態,與孩子平視,多跟孩子交流溝通,鼓勵其張揚個性。“孩子的自控能力和經驗不足,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包容他們的小過失,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而非一味地壓制和批評。”焦雪清建議,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光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該做的,還要讓孩子明白原因和目的,讓他發自內心地愿意聽話,做明事理有主見的好孩子。
記者 焦紅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