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對“清明”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春光明媚,布谷聲聲,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正合了古人的感受。關于清明的風俗,有兩個諺語最有概括性:一是“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二是“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清明節的各種風俗是伴隨祭祀活動展開的,攘災驅邪的辦法就是插柳于戶,戴柳于首。清明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這種習俗是宋代冠禮的遺存,那時男女戴柳即為成年標志,“紀年華”的意思由此相延而來,并演化成婦女戴柳球于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有了象征青春之義,正表達人們心中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這是宋朝蘇轍的詩句。其實,后代清明的最重要風俗應該是游春踏青,這一風俗從宋朝時就大興起來。這里可以引出兩首非常有名的詩來:宋人吳唯信《蘇堤清明記事》云:“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人歐陽修在《阮郎歸·踏青》中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踏青風俗不僅留存在詩句中,還有“畫蹤”可尋。我國現存最早的畫是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圖》。該畫描繪的是貴族士人在風和日麗的春日到都城郊野踏青游樂的情景:山間幽谷中桃李花開,碧草叢樹,一派翠岫蔥蘢的春意,人們或佇立觀賞,或策馬縱游,或愜意泛舟,諸多美景、無限情懷均在畫面中定格。此外,唐代畫家張萱也繪有《虢國夫人游春圖》和《虢國夫人踏青圖》,前者流傳至今,對我們了解唐人春游盛況極有價值。
清明的飲食風俗以江浙一帶的吃“青團”最有特色。每逢清明,那里的老百姓總要做一種青團子,用它祭祀上墳,也自己食用。在那段日子里,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提著竹籃在野外尋找草頭,這些草頭其實就是新生的艾草,非常鮮嫩。孩子們把這些可吃的野草帶回家,大人將此洗凈煮爛,變成碧綠的一團纖維,再揉進糯米粉,做成的團子蒸熟后就是既好看又好吃的青團子。
吃青團的風俗有來歷。相傳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兵敗被追殺,他只身逃到河邊,沒有了去路,在一旁水田耕作的農民張三讓他脫下戰袍,又遞給他一條牛鞭,示意他駕牛犁田,這樣李秀成就躲過了官兵的一時追捕。但官兵隨后又在村里設兵搜查,李秀成不能進村,此時他饑餓難耐,就讓張三想辦法給他送點吃的。因官兵搜查很嚴,張三一時很為難。但張三看到地上被踩爛的艾草時卻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把艾草煮爛,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青團子,然后把青團子和青草一起放到筐里,順利躲過官兵的檢查,來到水田邊將青團子和青草一起往田里扔去,官兵以為他在施用肥料,就散去了。官兵一走,李秀成撈起青團子就吃,不僅充饑,而且清香滿口。李秀成吃飽了肚子,等到天黑就摸過官兵的哨卡,安全地返回了太平軍的大本營。后來,李秀成吃青團子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張三做的青團子就成了清明時節一道十分獨特的風味食品。
[編輯: 李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