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老太幫助行乞者。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遇到“贈人玫瑰,心有余悸”的事情,面對一個行乞的老人伸手向你要錢,你會痛快地給錢,還是轉(zhuǎn)身走人?家境并不富裕的張淑香,遇到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時,她毫不猶豫果斷伸出了援手。而這一幕恰恰被記者看到。
老人乞討無人搭理 3月29日上午10點半,記者行走在位于煙臺路的水集大集時,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在車水馬龍的樹苗大集上,一名行乞者身上穿著明顯不合身的外套,肩上背著一個方便袋,手上拿著一個破舊的白瓷缸在來往人群中乞討。然而走了好一段距離,卻沒有人向她的瓷缸里放錢。
“說不定又是出來騙錢的,我年前還在新聞上看到外地有個乞討的老漢每個月都能往家里寄1萬多塊錢呢!”一名市民對同伴這樣說。
“這些乞丐有很多都是職業(yè)的,聽說讓他們?nèi)ゾ葷?jì)中心都不去。”另一名市民說。
“可能她比你有錢多了哦!”一名市民想要掏錢時,同伴的一句話讓他停止了動作,行乞者發(fā)現(xiàn)沒有希望之后也無奈地轉(zhuǎn)向了下一個目標(biāo)。
七旬老太伸出援手 “老大姐,你等一下。”就在這名行乞者準(zhǔn)備轉(zhuǎn)身離開時,一名頭發(fā)花白在集市上賣樹苗的老人的呼喚,讓她止住了腳步。
只見,這名70歲左右的老人,邊喊著邊從褲子口袋里掏出了一個紅色的塑料袋,塑料袋被纏成一個小小的長方形。
“給,別嫌少。”這名老人打開塑料袋,從里面拿出一張5毛的紙幣遞給行乞者。
“謝謝了,真是謝謝了。”行乞者在點頭道謝后,離開了這里。
這名老人遞錢的這一幕恰恰被記者看到。
等乞討者離開,記者上前通過詢問得知給行乞者5毛錢的老人叫張淑香,今年76歲,是萊西市開發(fā)區(qū)中沙村的村民。幫助行乞者這種事對她來說已經(jīng)習(xí)慣成自然。
“年輕力壯的人我是不管的,但老人和孩子我一般都會多少幫一點。”張淑香告訴記者,她也是因為家里缺錢用,才會騎車將樹苗運(yùn)到集市上賣。
“我家屋后的兩個窗戶著了火,換窗要1300元,所以就過來賣樹苗換點錢。”張淑香邊整理著樹苗邊說,“早上4點多就來了,現(xiàn)在賣出去了5棵樹苗。”
張淑香告訴記者,他賣的樹苗是15年前她丈夫在世的時候種下的,但因為最近村里要修水庫,這些樹苗也就不能再在這里了,所以才被她拉到集市上賣掉。
多點信任會更好 “我看著乞討者不是騙子,如果是,也肯定是個可憐人,能幫就幫。”當(dāng)記者詢問這名老人擔(dān)不擔(dān)心行乞者是個騙子時,她告訴記者,她沒有多少錢,那5毛錢對她來說并不是很重要,而對行乞的老太太來說那點錢可能很重要。
“給這5毛錢,我看著她走了,心里塌實著呢。”張淑香說。
“其實我老伴在世的時候也是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雖然我們老了能力有限,但我盡管給得少點,但他們不會嫌棄。”張淑香說,“一個人幫一個人可能有點吃力,但如果眾人來幫一個人,這個被幫的人日子可能會好起來。”
記者通過采訪覺得,以往我們遇到行乞者,首先要簡單判斷行乞者是否是“專業(yè)乞丐”,如果這個乞丐是“專業(yè)”的,我們自然該一票否決。可問題是這個老人,在初春的嚴(yán)寒中。正如張淑香所說,“一個人幫一個人可能有點吃力,但如果眾人來幫一個人,這個被幫的人日子可能會好起來。”
文/圖 記者 李斐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