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蔥是平度及膠州等地農民創收的“金鑰匙”,種蔥的人都知道一句老話:“冬天不收蔥,越種心越空。”收大蔥有時節性,天氣太冷,蔥容易凍在土里。所以,每年一到大蔥的搶收時節,農民就得出動全家人來打一場“大蔥保衛戰”,再苦再累也要在冰凍前搶收完。平度沙梁村45歲的村民綦博興因每年收蔥雇人太費力,又氣又急之下就想研究出收蔥機。經過八年研究,五次技術改良,他終于研制出國內首臺收蔥機。他的發明,讓央視《我愛發明》欄目組專門拍攝了三天,21日已播出。
緣起 收蔥累得躺三天 說起發明,綦博興告訴記者,如果不是讓收大蔥給累“草雞”了,他還不想動這心思。現在人們種大蔥一般將蔥種埋在地里40多厘米深處,收獲時得用叉子掘土;如果不提前松土,收蔥時人稍微一用力,就容易把蔥拔斷。
搶收大蔥時,早晨7時就得到地里,趁著露水還沒干,需要在身上圍塑料薄膜。一個熟悉流程的人一天也只能收三四分地,并且累得腰酸背疼。八年前,綦博興家里種了三畝大蔥,他與家人拼命搶收,但只是挖了一畝多,他就累得躺下了,并且一連三天不想再挖蔥。如果能研制出來一臺機器,代替人挖蔥那有多好。強烈的愿望使綦博興打起了研制收蔥機的“算盤”。
發明 農民研究新機器 綦博興讀書不多,但從小就喜歡鼓搗一些機械方面的東西。一開始他跟人學著搞機械配件,后來自己從事機械加工,經常幫農民修農機。16歲時,他就開始研究玉米脫粒機等“莊戶”農機具,在村里也是小有名氣。
但是“收蔥機”,人們以前從未見過,連仿制的機會都沒有。該從哪兒下手,綦博興沒有頭緒。左思右想,直到有一天,他看見有人在地里犁田,他想,既然犁頭能松土,挖蔥的首要任務也是松土,是不是能把犁頭這種裝置放到挖蔥機上呢?在這樣的思路下,綦博興開始了大蔥收獲機的最初的構思和設計,這一干就是四五年,做出了第一臺大蔥收獲樣機。
驚喜 第一臺樣機問世 2012年的秋天,對綦博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的樣機第一次現場試驗。因為“收蔥機”犁頭太窄太小,僅能松動20厘米深的土,松土的深度不夠,蔥拔不出來,現場村民對這樣一臺機器都不看好。
而綦博興認為松土不深是因為拖犁頭的拖拉機沒擺正位置,使犁頭離蔥溝太遠。接下來,調整了一下機器,讓犁頭盡量靠近蔥溝,可沒想到,這樣一下把蔥頭都鏟斷了。種蔥人心疼了:“收蔥機”不但不能收蔥,并且還要浪費蔥,在當時一根蔥都是值好幾元錢啊!綦博興賠償了蔥錢,但研究沒有因此而收手。
改進 20分鐘收蔥一畝 綦博興又一頭扎進廠房,家里地里的事全丟給了妻子。為改進機器需要買零件,他跟妻子要錢,妻子不給錢,他就軟磨硬泡。理解妻子為了這個家不容易,最終拿到錢的綦博興買了配件后,沒日沒夜地在廠房里研究,使“收蔥機”脫胎換骨全新亮相。
新機器犁頭加寬,還能在犁土的同時,抖掉蔥根上的土。經下地試驗,拖拉機拖著機器駛過,一排排蔥順勢翻出土,倒在一側,人們可以輕松把蔥拔出來,20多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收獲1畝大蔥,效率比人工提高十多倍。同時,機器還集蔥、姜、蒜收獲于一體,只需換上不同的犁頭,便可收獲不同的蔬菜,十分方便。 3月21日,央視十套《我愛發明》欄目還專門就綦博興的機器進行了報道。
新目標:機器種蔥打捆 機器雖然已經研發成功,但是綦博興還不滿意。 “這個機器每收一壟,必須得有人跟在后面收好才能繼續收下一壟,太費事了。 ”綦博興說,經過再次改良,他降低了拖拉機底盤,提高機器的穩定性。
綦博興告訴記者,為了研究大蔥收獲機,他已經先后投入了20余萬元。這臺機器就像他的孩子一樣,必須將它做到完美。 “還有一個多月就到了大蔥收獲的季節,今年我還會繼續改良,力爭讓這臺機器為平度大蔥‘量身定做’,提高機器運行速度。此外,我還要研究大蔥深耕機,讓種大蔥也變得省時省力。 ”綦博興說,現在還剩下兩個問題,一個是插蔥苗還需要人工,再一個是收獲的大蔥還要人工打捆,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大蔥機播機收就會變成現實。他希望今后在機器中加入智能化電腦控制,讓人們在家中控制,大蔥就會“收上來”。
記者 王漢峰 通訊員 莎莎 科強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