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從馬爾代夫的沙灘到阿爾卑斯的雪頂,從耶路撒冷的哭墻,到瑪雅文明的圣壇,中國游客的足跡踏遍七大洲,在旅途中欣賞著世界的精彩。
從出使西域的張騫,到東渡日本的鑒真,從西天取經的玄奘,到七下西洋的鄭和,千百年來,中國人走出國門,世人也同樣在感知中國、了解中國。
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春節假期將至,出境游再成熱點。在打點行囊出發前,別忘了提醒自己:
文明出境游,
為祖國代言。
中國旅游者已成世界“香餑餑” 2014年11月12日下午,美國駐華使館內,中國IT工程師楊博接過已簽注好赴美簽證的私人護照。過去十年,就職于外企的楊博平均每年去美國兩次,每年都要重新申請簽證。
但從那一天起至今后十年,楊博不再需要重復這一流程。他拿在手中的是第一張頒發給中國公民的美國十年有效期多次入境簽證。為他頒發簽證的是美國國務卿克里。
當天,還有另外10名申請人從克里手中接過十年有效期的美國簽證。美國駐華使館稱,預計美中簽證這一互惠安排將受到中國游客歡迎。美方正采取措施,希望使簽證受理保持快捷。
赴美商務和旅游簽證有效期從一年延長到十年,只是各國積極吸引中國游客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法國把中國公民赴法旅游簽證審核時間縮減至48小時,埃及開設從中國四地直飛埃南部旅游城市的不定期航班。至于景點增設的中文標識、商場增配的中文導購、微博微信上的推廣活動,更是不勝枚舉。
韓國“中國旅游年”于上月23日在首爾盛大開幕;印度“中國旅游年”敲定2016年舉辦;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年初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對中國游客發出邀請;法國總理瓦爾斯訪華前夕提出到2020年每年接待中國游客500萬人次的目標……中國游客正受到世界各國的熱情歡迎。
國家旅游局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億人次大關,達到1.09億人次,比十年前增長近4倍,穩居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場。
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國游客“引爆”全球多處旅游熱門地。在泰國,曼谷素萬納普機場聯合移民局、旅游局等機構為中國游客開辟專用通道,舉行特色歡迎儀式,并贈送象征高貴的紫色蘭花花環;在希臘,旅游業人士反饋,赴希臘的中國游客數量同比增長30%至40%,圣托里尼島上大約80%的游客是中國人。
同時,中國游客的旅行品位也在不斷提升,出游方式日趨多元化。例如,規模小、檔次高、主題鮮明的特色游和訂制游近年在加拿大等地顯著興起,當地旅行社根據環境特點,專門針對中國游客推出垂釣、品酒、滑雪、狩獵等項目。
“中國好游客”給國家形象掙分 習近平主席去年在訪問韓國期間指出,如果說政治、經濟、安全合作是推動國家關系發展的剛力,那么人文交流則是民眾加強感情、溝通心靈的柔力。
62歲的新加坡出租車司機吳先生直言,從業近十年來,他一直對中國游客的印象很好,“我每次載到的中國游客都很好,他們很有禮貌,會叫你師傅或者大叔,很親切”。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市場專員維賈雅同樣表示,她感覺進入博物館參觀的中國游客表現很文明。在工作中,她從未見到舉止不雅的中國游客,只是在商業區逛街時,偶爾會看到有中國游客亂穿馬路或隨地吐痰。
在新西蘭南島旅游熱門地福克斯冰川經營旅館的彼得告訴記者,十年前,來福克斯冰川觀光的游客中幾乎沒有中國人的身影,但如今,無論淡季旺季,來自中國游客的訂單都是支撐旅館運營的動力。
談及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彼得聳聳肩說,中國游客與其他國家游客沒有太大差別,反而有不少優點,比如不酗酒、不鬧事。
無需贅言,每一名出境的中國游客在國外都是一面反映中國的鏡子。對游客個體來說,懷有一副熱心腸,尊重別人,幫助別人,到哪里都是通用法則。
去年12月25日,來自廣西柳州的退休醫生瞿焰在南寧飛往曼谷的航班上救助了一名突發疾病的泰國空乘人員,其義舉贏得中泰兩國民眾廣泛贊譽,被親切地稱為“中國好大媽”、“中國好游客”。
有網友評論說,中泰航線不久前剛發生中國游客辱罵泰國空姐導致飛機返航的事件,造成中國游客在海外的負面形象,而瞿焰的行為不僅體現了中國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還體現出中國游客的正面形象,更是給國家形象掙分!
做好“功課”讓旅途更從容 今年年初,國內旅游企業攜程發布了《文明旅游行動報告》,通過調查其組織的100多萬跟團和自由行出境游客,發現絕大部分出境游客都能自覺遵守文明秩序,惡性不文明事件比例低于萬分之一。
然而,對于中國規模龐大的出境人數來說,即便是萬分之一,依然令人憂心。從埃及盧克索神廟上的“到此一游”刻字,到國際航班上向空姐潑泡面等“空鬧”行為,個別同胞的表現令人汗顏。有些游客,甚至因攜帶違禁品通關、購買野生動物制品等違反當地法律法規的行為而被處以罰款或監禁。
例如,新西蘭實行嚴格的入境生物檢驗檢疫制度,一切外來水果、植物及種子、生熟食品入關時都需申報,曾有中國游客捎帶水果過關,結果被查獲并面臨高額罰款。
此外,中國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也具有普遍性,其中特別遭人詬病的有: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浪費食物、不排隊、買東西一擁而上……這些行為雖不至觸犯法律,但日積月累容易給中國游客貼上“不文明”標簽,整體印象一旦定格便難以改變。
據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福康透露,習近平主席去年訪馬在會見中國使館工作人員時曾幽默提示:“提醒我國公民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礦泉水瓶不要亂扔,不要破壞當地的珊瑚礁。”
針對如何踐行文明旅游,法國文華旅行社董事長李曉彤建議,中國出境游游客在出行前一定要做些“功課”,盡可能做到“心中有底”。這樣才能讓旅途多一份從容,才能更好地欣賞旅游地的風景文化。
李曉彤特別強調旅行社以及隨團導游對于游客文明旅游的“引導”作用。就旅行社而言,就是要提前、盡可能全面地向游客介紹旅行目的地的風俗、宗教等習慣;就導游而言,就是要盡可能運用游客易于接受的方式,提示游客注重自身行為,踐行文明旅游。
“顧及民族形象,做事三思而后行,是我們常常要提醒游客的,”英國華人導游陳奇說,“作為導游,首先自身就是一個榜樣,導游的行為和形象對游客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引導得好,游客也都會很好地遵守。”
泰國旅游和體育部次長素瓦此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呼吁民眾文明出行,卓有成效。只要互相尊重、耐心講解、多加理解,每個人都能做文明的游客。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文明禮儀。文明出境游不僅是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必要構成,也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促進公民文明素質提升的重要抓手。
文明出境游,你準備好了嗎?(執筆記者劉一楠、危瑋,參與記者馬玉潔、宿亮)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