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守孝老人和他的帆船船模。
告別漁村住進高樓,76歲的薛守孝總是懷念以前的
修船捕魚生活。三年前,家住青西新區(qū)山里安置小區(qū)的薛守孝撿回一塊廢木料,根據(jù)記憶雕刻起以前漁村里的各種帆船,“刮樓”“娃娃幾”“小車”“一號”……十幾艘大小不一的船模擺滿了客廳,每一艘都載滿了當年的往事。
23日,記者來到薛守孝老人家中,只見客廳里擺放著大小不一的十幾艘船模。“這些帆船模型都是我用木工刀雕刻出來的,大的60厘米長,小的30厘米長。”老人拉著記者一艘艘介紹起來。這些船模雕刻得十分精細,船艙、桅桿、船帆、纜繩、船錨等一應(yīng)俱全,船體上還刷了各種顏色的漆,甚至還做了“魚眼”裝飾。“現(xiàn)在捕魚的帆船幾乎看不到了,我做的這些漁船至少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了。”老人介紹,三年前他開始雕刻漁船模型,至今已經(jīng)做成了11艘,“大點的差不多需要三個月才能刻完,小點的時間要短一些。”老人說,每一艘船模都是當年漁村里漁船的縮小版,“形狀、顏色、裝飾甚至名字都跟以前是一樣的。”
“這些漁船每一艘我都能講出它的故事。”老人指著幾艘帆船模型說,“這一艘叫‘一號’,這艘叫‘二號’,這艘叫‘小車’,它們都是當年我們村里用的漁船,是典型的膠州灣帆船,你看船底和船頭都是紅漆,旁邊還有眼睛,以前出海捕魚到外地海域,人家一看這種船就能分辨出來,稱是膠州灣的‘紅頭鳥’。”在幾艘形狀有些不同的帆船船模前,老人介紹,這些是村里漁民從外地買回來的“膠東船”,其中一艘船的名字叫“刮樓”,“刮樓就是一種大船的稱呼,船上有兩層房子,大風刮不動。”
老人告訴記者,其實他并不是地地道道的漁民,雖然年輕的時候也經(jīng)常出海,但自己比那些老船長、老艄公還差一些,平時主要做些敲敲打打的木工活 ,經(jīng)常給漁民修補漁船,所以對每艘漁船都比較熟悉。為了還原當年漁船的本來面目,老人多次找到村里還健在的幾位老船長、老艄公指導(dǎo)。帆船模型做出來后,老人的一些老伙伴經(jīng)常到家里觀看,“可以來看,但不能拿走,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念想。”老人笑著說,他計劃再多做一些船模,希望送進博物館,給子孫后代都看一看。
文/圖 記者 徐杰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