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楊梅仁制作的糖瓜。
糖瓜是
膠州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種點心,每逢佳節,人們不論男女老幼,在家中都會擺上一碟,招待客人;在膠州的街頭巷尾,也總能找到賣糖瓜的商販,但是對于司空見慣的這種小吃,它究竟是產自哪里?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帶著問題,1月21日,記者來到了膠州市膠東街道羅家村,探訪了村里制作糖瓜的手藝人。
羅家村幾乎都會做糖瓜
1月21日,記者來到了羅家村,在羅家村里向當地村民打聽如今正在營業的糖瓜作坊,村民告訴記者,他們村在幾十年前遍地都是糖瓜作坊,“村里一共500多戶,大概得有二三百戶是做糖瓜的。”村民告訴記者,當年村里生產隊都一起做糖瓜,對于當地人來說,做糖瓜的技藝幾乎是家喻戶曉。
隨后,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一家正在營業的糖瓜作坊,作坊內正有客商前來采購,老板張海亮推著獨輪車,將成袋的糖瓜裝車送貨,“我這個作坊是從爺爺那輩接過來的,家里祖祖輩輩都做這個。”張海亮告訴記者,糖瓜在羅家村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做了,現在村里也僅剩兩三家制作糖瓜的作坊了。
制作糖瓜是個體力活
“糖瓜做起來很費事,所以年輕人都不愛做。”張海亮告訴記者 ,他今年已經42歲,但已經是村里最年輕的糖瓜師傅了,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愿意做這個的了,“做糖瓜工序有七道,每一道都需要耐心、體力和毅力。”張海亮介紹,制作糖瓜的材料是大米和麥芽,首先要精選好材料的配比,然后將麥芽進行數天發酵,大米也要蒸熟,之后按照配比攪勻,然后再次發酵。
在準備好材料之后,將這些原料放入大鍋之中加熱,熬制數個小時之后,這些原料會變成糖漿,然后就要開始“拉糖”,“這是個體力活,我在大冬天都要穿著件背心來干。”張海亮說,在拉糖之后,糖瓜就基本成型了。
夫妻合伙,共造甜蜜
在拉糖之后,尚熱的糖漿就可以開始制作了,拉成長條狀的一般被稱為“關東糖”,而做成塊狀的就被稱為糖瓜,張海亮的妻子楊梅仁每天就負責后續的制作,在一塊長長的案板上,楊梅仁先撒上一層面粉,防止糖塊黏連,然后開始耐心地切塊和做形,采用的全部是手工,做出的糖瓜卻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大小勻稱,形狀好看。
“我嫁到他家里,他家里就開著這個作坊。”楊梅仁告訴記者 ,這個作坊都是祖輩傳下來的,嫁給張海亮之后,她就一直跟著制作糖瓜,如今已經有數十年了,每年從十月一開始,就要開始制作,直到農歷新年才能休息,雖然常年操勞讓兩口子很辛苦,但是充實的生活也讓兩人覺得非常幸福。
希望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兒子在外面上大學,前一陣兒回家還幫忙做了一些。”楊梅仁告訴記者,如今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也會提起以后的發展,但是孩子并沒有打算像父輩一樣繼續做下去,“孩子說他要干就干個大的,做出規模。”楊梅仁說。
“除了找個傳人,也希望政府能夠幫忙,把這門手藝申報個非遺。”張海亮告訴記者,由于工作強度太大,手工制作糖瓜的手藝人很難干到高齡,希望將來這門手藝不要在自己手里失傳,但愿能有人幫助他們,把當地一直以來的傳統延續下去。
“手工制作的糖瓜口感很好,山東地區的人也比較認可,所以還是很有市場的。”張海亮說,現在他每天制作上百斤,基本每天都能銷售一空,而且許多人還要預訂,作坊里售賣只有5元一斤,但是在市場上能賣到15元一斤左右,“糖瓜還是很有市場的,希望有人能看中這門技藝,不要讓其失傳。”張海亮說。
文/圖 記者 張欣健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