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雙龍街北口處,街道兩側人行道寬度均為1.6米左右。
沿西雙龍街由北向南行至約100米處時,街道西側人行道寬度驟然縮減至30余厘米。
本來就十分狹窄的人行道被沿街停靠車輛夾在建筑物之間,徹底成了擺設。
從西雙龍街南口向北近百米的距離,街道西側人行道僅有2塊磚寬,往來行人大都走在機動車道上。
大眾網濟南11月24日訊(記者 樊思思)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一組“濟南西雙龍街驚現‘
最窄人行道’”的圖片在微博和多家媒體網站上流傳開來。畫面中的行人從中學生、上班族,到清潔工和帶著孫女的老人,在沿著西雙龍街上這條狹窄的人行道行走時,幾乎都貼到了墻根上。今天下午,大眾網記者實地探訪西雙龍街,發現這條傳說中的“最窄人行道”已經存在了好幾年,其成因涉及老城區道路規劃、改造等,不僅在濟南市并非孤例,想要徹底拓寬或重建,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500米長人行道“忽胖忽瘦” 最窄處僅30厘米 下午14時許,大眾網記者來到位于濼源大街上的西雙龍街北口,該街道東臨齊魯醫院,西臨趵突泉居民小區,往來行人和車輛都較多。不過記者發現,街道北口處的人行道并不像網傳組圖上形容的那樣狹窄,兩側人行道均達到了1.6米左右,且由于該街道已經改為由北向南的單行道,車輛通行給行人造成的壓力并不大。難道是圖片拍攝者弄錯了地點?帶著疑惑,記者沿街一路向南,行至近百米處時,路兩側開始出現成片的居民樓,整條街道瞬間“瘦身”。在機動車道寬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人行道便成了犧牲品,尤其是道路西側人行道,被擠壓得只剩下30余厘米寬。不少沿街停靠的車輛將一側車輪抬上了這條窄窄的人行道,而往來行人則大多走在動車道上。
沿著這條忽然“瘦身”至30厘米的人行道繼續南行,正常體型的記者不得不時常側身,才能避免胳膊碰到道旁的建筑物墻壁上。走出200米距離時,道路忽然又變得寬敞起來,路東人行道寬約1.2米,路西側人行道也從剛剛的30厘米“增肥”至80厘米左右。仔細觀察后記者發現,該路段正好處于兩個居民樓片區的交界處,路兩側建筑物較少,因此人行道被侵占的情況稍有緩解。繼續南行至臨近西雙龍街與文化西路交叉口處時,街道西側的人行道又恢復了50厘米寬的“苗條”身段。回頭再看這條長約500米的街道,兩側人行道“忽胖忽瘦”變化達4次之多。
濟南市政公用事業局:老城區道路改造難度大 如此狹窄難行的人行道是由誰規劃建設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大眾網記者首先聯系了濟南市規劃局進行咨詢。輾轉幾個科室后,市規劃局市政規劃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答復說,城市道路建設由市政公用事業局管理,市規劃局只負責道路紅線規劃,即劃定道路的總長度和寬度等數據,但不會涉及到道路中人行道、機動車道等的具體分配。“西雙龍街這條路當時規劃的道路紅線寬度是15米。”經過查詢后,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但道路建設的具體實施是否按照規劃要求,規劃局方面并不清楚。
隨后,記者撥通了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的電話,辦公室工作人員將記者的疑問轉接給了設施管理處。記者剛說明了情況,管理處的這名工作人員便稱:“你說的‘最窄人行道’這個事我知道,前一段時間網上就在說,不止西雙龍街一處。”他隨即表示,市政公用事業局建設處和管理處的確負責道路的修建和養護,但這主要是針對二環東路、二環南路等這樣的城市主干道路,根據屬地管理原則,一些小路可能是由區政府負責修建和改造的。
當記者向其詢問這種不合理人行道的產生原因時,這名工作人員表示,主要還是涉及到老城區建筑及道路的規劃、改造,以及建設過程中各區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的調整,在近年來新規劃建設的道路中,通常是不存在類似問題的。他同時表示,受周邊居民區、老建筑等客觀因素影響,要在短期內對這類“年紀不輕”的狹窄道路進行拓寬和重建是非常困難的。
“最窄人行道”比比皆是 改造進度不容樂觀 實際上,像這樣僅容一人通過的狹窄人行道在濟南城區內并不鮮見。去年9月曾有媒體報道,運署街泉城中學對面一條人行道寬20厘米,勉強可供一個人側身通過,被附近居民戲稱為“史上最窄人行道”。據了解,這條窄道目前已經拓寬40余厘米,但在早晚高峰期往來車輛較多時,仍會給途徑此處的大量小學生帶來安全隱患。
“經十一路東段的人行道寬度容不下一個小學生行走”、“千佛山東路南段的人行道只有一排磚”、“匡山小區中路中段人行道最窄處僅一腳寬”、“ 青年東路西側人行道寬度恰好一塊磚”、“ 茂嶺山路上的狹窄人行道走著走著就沒了”……記者大致統計了一下,僅2013年中旬到現在,經市民反映和媒體報道的市區“最窄人行道”就不下10條,道路寬度從七八十厘米到二三十厘米,可謂“沒有最窄,只有更窄”。究其原因,幾乎都是因為街道本身就比較狹窄,為保證車輛基本通行,只能犧牲一部分人行道的寬度。而從目前來看,此類人行道大部分還是保持原樣,改造情況不容樂觀。
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工作人員說,“我認為可以尋求一些軟性措施,比如協同交警部門對道路進行限行規劃,改為單行道以增加人行道使用寬度,倡導文明出行、禮讓行人等。從現實角度來說,這些措施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辦法。”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