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已青
在禹城路、濟寧路、平原路、
觀象一路慢行,會發現臺階遍布大街小巷。這些臺階全是隨觀象山而起,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如果不熟悉這一帶的人,走在這里,會在錯綜復雜的小巷子迷失方向。這里是老青島建筑、市場、店鋪稠密之處,小街像毛細血管一樣縱橫交錯。有時,轉來轉去會不知不覺又回到出發點。
2005年11月28日,一個冬日的黃昏,我邂逅了平原路小巷風情。狹窄的巷子,一轉身,進去,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向上,幽深,細長,緩慢地走。臺階與臺階的過渡地帶,有古力蓋,一盞燈,照亮陰暗的臺階。巷子兩側是平常人家和院子,入口處掛著報箱。抬頭望,巷子口是藍色的天空。這樣的小巷,是青島典型的民居,樸素,家常,安靜,緩緩流淌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讓人有一種安寧的感覺,它與現代都市快節奏是不相容的。只不過,因為地勢的原因,小巷的平淡多了幾分奇崛。走上去,一看路牌,觀象一路。
誕生于1905年的望火樓是觀象一路一個標志性符號,一個獨特的存在。2005年11月的那個黃昏,仍然記得望火樓附近的路燈,在白晝與黑夜的交替之時,發散出迷離的光芒,讓望火樓顯得更加滄桑。那個時候的望火樓,已經失去了瞭望城市、觀察火情的功能,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百年孤獨,守望著跌宕起伏的歲月長河,注視著潮漲潮落的膠州灣。
2005年的望火樓,仍是德國人遺留下的古堡式的建筑。站在樓下仰望,粗壯的石柱支撐著黑色的鐵皮塔頂,這經典的形象,多次出現在不同時期的明信片中。望火樓佇立在觀象山附近的一個山坡上,十幾級石階之上是一個鑲嵌有鵝卵石的門口,給人以城堡的感覺。如今,人們看到的望火樓,經過重建,只留下一個粗糙的外形,它的細節和意象,都留在時間深處。
觀象一路、江蘇路、大學路、黃縣路、魚山路一帶,仍然保留著老城區的格局和情調。這是人文氣息最濃郁的老街,也是歷史積淀最深厚的社區。它們代表了青島的風情,承載著青島的歷史記憶,目睹過諸多
名人的身影。因為歲月豐饒,變得有故事。
2013年暮春的一天,我在齊東路叢良弼故居,與北大教授曹文軒先生有一席之談。他問我,蕭軍蕭紅故居在哪里。近在眼前!在叢良弼故居噴泉池邊,我指給他看。我多次經過青島這個著名的分岔路口,太強悍了,觀象一路、萊蕪一路、齊東路一號、江蘇路、蘇州路、龍山路、膠東路7條道路在此相逢。
觀象一路1號是蕭紅、蕭軍、舒群的故居,而觀象一路5號更是值得關注,因為這里曾經先后住過陳干、康有為和林濟青。2014年初夏,我又一次走在觀象一路。那些老院落中的梧桐樹,開出滿樹繁花,淡紫色的梧桐花,有的落在幽靜的老街上。想起《詩經》中的句子,“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觀象一路的梧桐花,與紅瓦的德式老樓相伴,曾經照亮陳干、康有為、蕭軍、蕭紅、林濟青等客居青島名人的雙眼。從歷史深處延展而來的觀象一路,一旦踏上,仿佛進入時空的隧道,迎面與歷史文化名人相逢。觀象一路因山勢起伏而變化,老樓老院因名人入住而永恒。“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年名人居住的老樓,已經變成了尋常百姓的住所。
觀象山上觀海上風云,望火樓上望人間煙火。這個城市之中,即使最尋常的風景,曲折幽深的臺階,紅瓦綠樹的院落,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的法國梧桐,以及被爬墻虎溫柔覆蓋的老房子,都耐看,有著豐富的意味,和這個城市一起走來的滄桑之感。人間萬象,靜觀自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