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城路6號院的百家宴
“以前作為居委會主任,每天光是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處理不完。”10月18日,在鹽城路
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明紀美說,“現在不用了,有了社區和事佬,每年送到我這里的小事不超過5件,其他的都被和事佬志愿團隊解決了。”2007年,鹽城路社區組成了和事佬志愿者隊伍,為百姓解決難題,保證了“小事不出樓院、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 ”,連續8年,鹽城路社區實現零上訪。
每棟居民樓有了和事佬 明紀美從2003年開始,就擔任市南區湛山街道辦事處鹽城路社區居委會主任兼黨委書記。在她的記憶里,開始的那幾年工作,每天最多的,一定就是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雜事。
“誰家婆媳之間鬧矛盾了,鄰居之間有個事商量不過來了,誰家里又漏水了……每天都會有不少居民上居委會來辦事,絕大多數就是這些事情,需要居委會來介入調解,聯系部門找幫助等等,”明紀美介紹說,當時居委會沒有現在這么多人,每天工作本身就忙,所以每天也解決不了很多問題,這樣一來,有不少的矛盾慢慢就給攢下來了,后來越來越大。
“現在的情況可就不是這樣了,需要報到我這里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全年下來也不超過5個。2007年 ,社區搞起了和事佬志愿團隊,把社區有文化、有資歷、會處事 、能講理的退休居民召集起來,為大家把問題解決在身邊,”明紀美說。
明紀美介紹說,她發起成立的和事佬志愿隊伍,其實就是組織退休的老黨員、老干部積極參與鄰里糾紛的調解,并建立了三級調解網絡。雖然不復雜,但是卻能實打實地為居民解決身邊事。通過和事佬工作的開展,社區鄰里糾紛不出樓院就及時化解了。
“現在我們社區一共有5885戶居民,現在每一棟居民樓,我們都有和事佬 ,有了問題直接上門調解、解決,能辦的當場辦,不能辦的再往上級部門報,這些做法對百姓來說都是極其方便的。”明紀美說。
原來難治理大院變成和諧之家 在采訪過程中,最讓明紀美難忘,也最能夠體現和事佬成就的案例就是鹽城路6號院。
“說出來我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鹽城路6號院原本是一個工廠的職工樓,后來工廠的效益不太好,工人的收入也就越來越低,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鄰里之間的關系都很差,鄰居之間打架的,一家子吵架的,整個樓一進去都感覺到是死氣沉沉的,”明紀美說,“當時我們一進居民樓,樓道里擺放煤球的,樓道上有狗糞的,條件真是差得不得了。”
明紀美介紹說,看到這種情況,社區的和事佬三番兩次地來到樓院居民家中做工作,“幫著調解,聯系有關部門解決問題,我們和事佬還經常利用節假日去給他們打掃衛生。”“其實給百姓解決問題,無非就是一個交心的過程。我們這樣給他們解決問題,他們慢慢也就接受我們了,開始支持我們的工作了,現在這個大院里鄰里關系處得特別好,前不久還開起了百家宴,大家伙兒吃得那叫一個高興。”
和事佬真管事,社區8年無上訪 鹽城路社區建起了民間“和事佬 ”協會,作為人民調解室的補充。社區通過網格信息搜集,把懂法律的、在公檢法崗位退休的居民充實進來,組成“和事佬 ”志愿者隊伍,保證了“小事不出樓院、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連續8年 ,鹽城路社區實現零上訪。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完成這些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社區60歲以上的老大媽、老大爺。“我們也是覺得退休之后,如果還能做點工作也是件好事,特別是我們身邊的事 ,調解之后,鄰里關系多和諧,我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和事佬之一的時桂琴說。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王老師退休后,成為社區志愿者,將家中的書屋貢獻給社區,對居民開放;大學生劉娟的拼布手工實體店就開在服務中心二樓——社區為她提供免費場地,她在這里教學生、培訓居民,兼賣手工布袋;在能人的爭取下,服務中心的圖書和市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居民笑稱是“漂流的圖書”。
如今鹽城路社區已有2000多名社區志愿者,充分挖掘社區的能人,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鹽城路社區將社區管理得有聲有色,贏得了居民強烈的認同感。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張鵬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