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夏季高溫,去年島城的很多
海參養殖戶都經歷了海參“越伏”死亡,幾近絕產的情況,損失慘重。今年,
城陽區在全省率先推廣了海參“
抱養”模式,鼓勵引導養殖企業利用閑置育苗車間,將池塘里的海參“遷徙”到室內車間,讓養殖戶把海參“抱”在身邊看著養,躲避夏季高溫帶來的危害。目前,“抱養”模式已在近10家海參養殖企業試點成功,避免了直接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
從幾近絕產到百分百成活
10月9日上午,在城陽上馬街道東張社區的康勝水產 ,承包了140余畝海參池的茍煥坤正忙著讓工人把海參從車間里裝車,搬回池塘中養殖。他告訴記者,今年夏天多虧用了把海參搬到車間里養殖的新模式,海參“越伏”才能全部成活。
“去年是我養海參十幾年來損失最大的一次,由于夏天氣溫過高,海參池里的水溫最高能到33℃,小個頭的海參苗耐熱能力強受影響小,但是一兩半以上的大個海參9成以上都死了,幾乎絕產,損失得非常慘。這也讓我下定決心不能再這么養海參了。”茍煥坤說,每年夏天受到高溫的影響,海參都要減產20%到30%。所以他以前每年都盼著夏天不要太熱,一旦遇上高溫天氣,也只能嘗試多給池塘換水,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現在海參養殖戶多起來,利潤也隨之下滑,如果再無法克服海參“越伏”減產的難題,肯定要虧本。
在城陽區海洋與漁業局的技術幫助下,今年6月份茍煥坤利用起了位于東張社區的海參育苗車間,把池塘里兩千六百多斤的大個頭海參都搬進了車間養殖。“在池塘里養殖由于水很深,海參的生長情況很難把控,所以之前有時候海參死亡也很難發現。搬到車間里養殖后,車間里水質好而且水位淺,海參在附著物上長成什么情況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抱在身邊看著養,所以大家形象地管這種養殖方式叫‘抱養’模式。”茍煥坤告訴記者,“抱養”后海參雖然長得慢了,但全部存活下來,這在以往也是不敢想的。
成功試點避免損失千余萬元
為啥池塘里養殖的海參怕“越伏”?城陽區海洋與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工程師徐彩虹介紹,每年7至9月,持續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池塘里的水溫升高到30℃以上,時間久了池塘水環境就會發生惡變連鎖反應。高溫變化會引發池塘內化學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超負荷運行,隨之硫化物、氨氮等有害物質大量釋放積累造成水質變壞。一般來講,海參適宜生長的溫度是8℃~20℃,而且對水質要求很高,水溫過高加上水質變差必然會造成海參大量死亡。
“去年秋天,我們得知養殖戶的損失后,派了專業人員研究對策。因為我們一直在全區推廣育苗工廠化車間,所以當時就考慮,既然室外條件不可控,能不能像育苗一樣,把海參放在育苗車間,這樣溫度、水質都可以保證了。經過多次試驗,發現海參成活率很高,就在全區推廣了。”徐彩虹介紹,育苗車間外觀上有點像蔬菜大棚,車間的上方用一塊很大遮陽布覆蓋著,下面的育苗池子里放滿了一箱一箱的海參。到了夏天,即便室外溫度很高,但是由于遮光效果好,育苗箱里水溫穩定適宜,水質干凈,遮陽布擋光后室內很暗,恰好符合海參不喜光的特點,所以非常適宜海參生長。這種養殖新模式推廣后,今年已經有10家海參養殖企業采用了這種養殖新模式,避免了直接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
運用新模式效益可增五成
記者了解到,目前紅島有2000余畝的海參養殖池,河套有5000余畝,上馬有4000余畝,該片區的海參池塘養殖面積是全市范圍內最大的。這種由池塘到車間再到池塘的循環養殖——“遷徙”式漁業生產新模式,不僅能夠切實解決海參夏季越伏難的困境、使漁民保產增收,還將有利于培育穩健的優勢品種混養的現代漁業產業化園區。而且,這種模式的應用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三成以上,綜合效益提高五成以上。為此,城陽區海洋與漁業局將繼續推廣這種養殖新模式,以育苗工廠化車間為核心,形成漁業養殖集聚效應。未來三年,城陽區還將加大水產技術推廣,加快漁業科技創新,挖掘技術品種在增產增效方面的潛力。尤其是將繼續加大海參養殖“育養推”一體化新技術新模式,加快培育萬畝集苗種培育 、成品養殖、新技術應用“三位一體”的新型水產養殖示范經濟帶,實現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效益、高質量的現代漁業轉型發展目標。 文/圖 記者 徐偉本報通訊員 矯超 王德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