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懷渝 10月9日,四川南充的王海林男扮女裝在成都街頭擺攤賣衛生巾,為患白血病的2歲半女兒籌得41萬元。然而當女兒排號入院時,王海林卻攜善款去了濟南。據稱,王此去是為女兒取骨髓配型資料;而為何選擇帶走善款而非交給家人隨時取用,其妻子和姐姐都表示不清楚。 千萬道愛心細流匯成湖泊,短短時間之內,社會的各界愛心人士就為這個家庭捐出了41萬元善款。這是如今人們慈善意識日漸覺醒的體現,也是互聯網傳播的強大效果的最好說明。這本來應該成為一次愛心高蹈的美好故事,誰曾想事情出人意料地發生轉折,整個事件貌似開始撲朔迷離起來。
當然,這里只能說“貌似”。因為王海林后來所做選擇的真實目的如何,如今還不得而知。如新聞中稱,他曾經在前一天給記者發過短信,還附上了火車票照片。雖然按常理來看,他這樣做似乎是舍近求遠,而且不該隨身帶走善款,但只能算是“疑點”。在事情未明確之前,公眾實在不應該對他進行“有罪推定”。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王海林家的具體情況如何,公眾并不是非常清楚,他所做的選擇,說不定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我不是想替王海林辯護,只是想說,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之時,公眾不妨保留一點耐心。一方面,過早地對王海林進行質疑,有可能造成誤傷。畢竟,網絡的力量不僅在籌款時能得以顯現,當它轉變成對個人進行攻擊時,鋪天蓋地的口水同樣能把人淹死。另一方面,在我國慈善意識雖然日漸覺醒,但仍然略顯脆弱,特別是在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善心已經一再遭到挫傷。假如不分青紅皂白就進行質疑 ,也會誤傷公眾愛心。假如幾天之后,王海林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并沒有欺騙公眾,但因為信息在傳播中遞減的規律,屆時的澄清也會比質疑聲音小很多,對慈善的誤傷已經形成,傷痕依舊無法痊愈。所以,我認為,無論媒體還是網友都應該讓真相再飛一會兒,到時再表明態度不晚。
不過,這件事也提醒我們,必須加強對民間慈善事業的立法工作。通過法律來明確募捐人和捐贈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建立一套規范的民間捐贈流程,將善款置于社會監督之下。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之下,民間慈善才有可能得以良性發展。否則,任由亂象叢生,只會挫傷公眾的慈善熱情,從而滋生冷漠,扼殺良善。(作者系島城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