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嚴格執行“限購”的北上廣深和三亞來說,“銀十”前半段房地產市場活躍度因9月30日央行調整“限貸”政策而升溫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信貸政策松動所帶來的效應雖有所顯現,但是否能帶動成交量大增,仍要看銀行的執行力度,這一效果將在四季度逐步釋放。
“看客”明顯增多 中國人民銀行9月30日發布了關于放松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通知中修改了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同時要求各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的利率、放款時間等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調整。
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十一長假期間,雖然北京市商品房網簽量同比下降超過30%,但日均新增客源量較9月份增加25.3%。
上海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10月1日~10月10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為8.4萬平方米,同比減少了22.3%,但明顯小于前三季度成交量同比下滑32.2%的跌幅。記者走訪上海多家中介門店發現,受松綁房貸政策的影響,國慶小長假期間,大部分門店來客量不減反增。中原地產浦東北蔡二店經理告訴記者:“多數客戶邊咨詢政策邊看房,帶看量處于上升期。同時,在政策受益最為明顯的剛需區域,客戶紛紛結束觀望提前出手,帶動了小長假期間成交量的上升。”上海多家中介門店經理還反映,由于信貸政策的松綁直接降低了買家的購房成本,導致房東心態有所轉變,在議價上開始有所保留,目前部分房東已經開始上調掛牌價,還價空間收窄。
同樣,新政對廣州和深圳樓市的刺激作用也有顯現。根據廣深一些標桿房企的反饋和記者的現場走訪,黃金周期間廣東樓市明顯回暖,特別是均價較低的遠郊盤,成交明顯放大。
一直想購買二套房改善居住環境的上海白領林女士告訴記者,“信貸新政對我們的購房計劃觸動很大,如果開發商在價格方面能再優惠一點,銀行利率給得優惠一些,我們就會馬上出手了。”
回暖應是情理之中 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研究中心認為,調整“限貸”政策,救市力度遠超市場預期,市場活躍度有提升也在情理之中。首先,“限貸”松綁,改善型需求尤其是首次改善型需求的首付壓力降低,積壓數年的大量二套改善性需求開始陸續釋放;其次,一些房地產企業因利好政策也開始跟風漲價,“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促使一部分觀望情緒濃厚的購房者開始敲定交易。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城鎮地區,68.9%的家庭擁有一套住房。在這些家庭中,有19.7%沒有負債,并計劃在未來五年購房。限貸松綁將直接刺激這部分已有的住房需求提前釋放。據其估算,限貸政策的放松或將直接刺激全國550萬套住房需求的釋放,其中,一線城市釋放的住房需求約為50萬套。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
房貸新政意味著政府放松了對樓市的管制,將激活全國房地產市場,對供需雙方都將產生影響。目前已經帶來了樓盤訪客量的大幅上升和成交的明顯回暖。
需求將陸續釋放 中房信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林波認為,目前市場筑底回穩趨勢已經確立,受限貸放松政策的積極影響,真正有意向購房群體將重樹信心,特別對于改善型需求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預計四季度這部分大量積壓的需求會陸續釋放。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新政的執行效果還需時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后市場將出現深度轉變,不僅僅是成交量會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價格將很可能出現轉折。宋丁說,新政的首要作用是止跌,促使成交回升。而價格的回升一般會滯后于成交的回升,預計四季度房價將保持平穩。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信貸政策的趨好是否能夠帶動成交回暖,仍要看銀行的執行力度。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預計,在商業銀行存貸比考核不放松、房地產行業整體風險壓力持續、央行堅持流動性定向釋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新政對于未來樓市成交量的實際影響,將隨著各商業銀行具體的執行情況而落地,這一過程短期內預計仍然難以看到效果,但在四季度效果將逐步釋放。據新華社
“解限”城市樓市調整進入“緩沖期” 盡管“房貸新政”已出,但對樓市走勢的爭論從未停歇。安信證券房地產行業研究員萬知認為,“認貸不認房”主要刺激了改善需求和部分投資需求,但由于目前商品房庫存仍處在高位,未來至少還有2至3個季度的庫存消化期,房企的策略仍是加快周轉、以價換量為主。
“解限”城市樓市調整進入“緩沖期”。“房貸新政”的具體細則、成色幾何,“銀十”或將逐漸明朗,樓市也將迎來一個長周期調控的“緩沖期”。合富輝煌(中國)山東分公司市場研究總監許傳明說,松綁限貸政策主要針對改善型購房需求,各家銀行房貸實質性松綁的政策力度將決定未來樓市成交的活躍度,目前業內也都處于觀望期。
“等細則”已成目前全社會對樓市最熱切的期待。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房貸利率有八五折或者更低的折扣,樓市成交將穩步回升,如果利率折扣較少,購房者也許會期待更大幅度的“救市”政策,就會觀望、等待拉低成交。
“當前樓市的政策導向由限制轉向逐漸放松,限購與限貸逐步放寬,其他限制政策整體趨緩。”廣發證券研究員樂加棟說。在此情況下,市場將成為左右樓市的主要力量,“房貸新政”中的首付比例、利率水平將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究竟“給不給力”,且看銀行“臉色”。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