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濟南10月2日訊(記者 周國芳)2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文藝演出、打掃衛生、給老人洗腳等敬老活動在濟南多個
養老院、休養所集中開展,但“
突擊敬老”的現象也頻頻出現,有養老院的老人一天就看了四五次文藝節目。
“老人們受不了,我們也接待不了” “今年重陽節恰逢國慶‘黃金周’,很多團體都是國慶節前來,我們每天要接待四五撥人。”濟南天橋區仁壽老年公寓院長顧軍達介紹說,“來的人大多是社會團體、學生和一些機關單位,基本上都是表演節目、送禮品。”2日,記者走訪了濟南多家養老院,發現“突擊敬老”的現象不在少數。
“光今天一早上就來了兩撥,幫老人打掃房間、送節日禮品等。”濟南歷城區軍民家緣老年公寓院長李東升說,平時來看老人的比較少,昨天來了幾個團體,感覺重陽節前后來的人明顯多了。節日里扎堆來,工作人員也很累。對于重陽節前集中來養老院的敬老行為,顧軍達表示:“老人們一天要接待四五撥來訪的,看這么多節目,說實在的,老人們都承受不了。我們養老院接待能力有限,一下子來這么多人,我們也接待不了。”
濟南市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到過節或者寒暑假期間,學生社會實踐、機關團體就會集中來訪,為了接待,也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
節后一哄而散,易造成老人心理落差 過節時“突擊敬老”,節后“一哄而散”,這樣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老人們的心理落差。
濟南軍區第四干休所院長代月鳳說:“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更應該多關注老年人。但敬老活動不能只集中在節點上,更應該細水長流,在平時多給老人關愛。”
“希望大家能夠分開來、定期來,哪怕一個月來一回也行,不要只在節日里扎堆。”顧軍達說,“愛心企業、團體可以定期開展活動,讓老年人在平時也能感受到溫暖。”
李東升對企業單位節日扎堆敬老表示理解,“很多單位在工作日有很多事,空閑時間少。雙節期間時間寬裕,扎堆倒是可以理解。但像定期給老年人理發這樣的活動,比‘突擊敬老’更有效果。”
敬老愛老,讓老人老有所樂 近日,山東頒布了新的《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采取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問候老年人,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
山東省老齡辦副主任肖培樹說,家庭暴力除了打罵虐待等硬暴力外,還應當包括忽視冷落等對老年人的冷暴力。比如家庭成員對老年人冷言冷語,愛答不理,說話沒有輕重,對生活漠不關心,都嚴重傷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何才能更合理地敬老愛老?“我們干休所里有個84歲的老太太,到現在仍然堅持給人看病,這就是‘老有所為’。92歲的王大爺在濟南市六個地方唱京劇,特別有活力,這就是‘老有所樂’。”代月鳳呼吁,“敬老愛老應在有充分物質服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服務,從物質養老到精神養老,倡導精神、文化、健康養老,讓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假日天天評
親情缺失其實是不知該怎么陪父母 齊魯晚報濟南10月2日訊(記者 王昱)我們對“父母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類感嘆如此敏感,其實反映了年輕人存在因沒有多陪父母而產生的群體性愧疚情緒。
細細分析起來,所謂“沒時間陪父母”其實是個偽命題。在如今這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的時代,“常回家看看”花費的時間和成本要節省了很多,沒時間陪父母其實是假象。
親情缺失的真正原因,應該是“不知怎么陪父母”。筆者一位朋友剛回家就吐槽說:回家前想一家人團聚,可真到了家熱乎一會兒,老媽就跑去客廳看連續劇,老爸回臥室上網,撂下我一個人刷手機,搞了個“相見似不見”。
好不容易回趟家,卻發現自己與父母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的確是不少年輕人都有過的經歷。
溝通媒介迅速更新,“新玩意兒”正將不同年齡段的人分割在了不同的世界里,這恐怕是當代人感到親情缺失或不知道怎么陪父母的主因。想當年無線電收音機在西方普及那會兒,《泰晤士報》評論員就“聳人聽聞”地警告說,這種“新玩意兒”將破壞“英國傳統家庭的溫情”,因為此物一出,“一家人圍坐在父親身旁,一起聽他讀報紙、講圣經故事的夜晚將一去不復返”。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員不僅說對了,還把問題說輕了,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把“家庭的溫情”往遠處拉,一直發展到今天不少家庭“一人一個號,各吹各的調”的地步。我們不妨逆向思維一下,既然我們因為領先于父母闖入到一個新世界而感到“親情缺失”,那么何妨不“拉父母一把”,讓他們也跟上這個潮流?人民日報今年4月曾發表過一篇《享受數字時代,別忘帶上父母》的文章,號召年輕人以教父母上網、玩微信的方式行孝。父母與兒女間數字的鴻溝一旦填補,與父母常交流的夙愿和跟上潮流不落伍的需求就可同時實現。
頭條鏈接
避免突擊敬老關愛應專業化 2日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各地紛紛組織敬老活動,或聚餐,或文藝演出,或發放慰問品,或為老人理發洗腳,忙得不亦樂乎。有些敬老院的老人甚至一天有好幾撥“接待任務”,一天要被洗好幾次腳。
重陽節前后“突擊敬老”,其效果不佳想必一目了然,然而上述現象之所以周而復始,恐怕就不能將其歸結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愛心泛濫”了。
盡管不能說上述行為是“作秀”,其中“完成任務”的成分卻不言而喻。然而,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老人的關愛,如果不能做到身到、心到,那么結果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會讓一些老人不勝其煩。
變“突擊敬老”為細水長流,首先應當實現關愛老年人機構、人員的專業化,避免一哄而上與一哄而散。就目前而言,應當鼓勵非營利性民間機構廣泛參與到敬老、愛老的事業中來,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細則,對其活動進行有效監管,嚴防不法商家混跡其中,“掛羊頭賣狗肉”從事經營活動。
“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關愛老人,需要節日前后的參與,更需要細水長流的用心堅持。 據新華社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