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廢鋼制成的黃金巨龍、擎天柱、鋼鐵巨鱷等雕塑扮靚了第三屆國際循環經濟成果交易博覽會,不菲的售價也以最直觀的方式告知大眾:垃圾真的可以變黃金。事實上,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更是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但14年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
青島的垃圾分類從熱熱鬧鬧開場推廣至今也一年半有余,效果又如何?分別由居民、保潔員和垃圾清運方負責的前三次垃圾分類環節執行得怎么樣?記者走訪了在青島市最早實施分類的市南區10個街道的15個小區,試圖找出其中困難并為島城垃圾分類的推進提供有益參考。
一次分類 環保“模范”是個外國友人 “眾人分類一條心,垃圾也能變黃金”,“要想垃圾變成寶,分類回收不可少”。這兩天,紅色的條幅醒目地懸掛在市南區徐州路周邊小區的墻上,意在提醒周邊的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
9月1日,作為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的市南區,新增 6.5萬戶居民。截至目前市南全區10個街道辦已有13.8萬個家庭參與垃圾
分類工作,政府投入發放家用垃圾桶27.6萬個,家用垃圾袋約9036萬個,設置室外垃圾投放點6574處,室外分類垃圾桶18600個。一場社區環保戰役已經全面開始了。
自2013年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以來,新貴都小區保潔員解來奎和妻子王艷紅多了一個身份:垃圾分類指導志愿者。他們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上7點至9點守著垃圾桶指導300個住戶分類投放垃圾;上午打掃小區院落衛生,中午清理樓道,期間不間斷巡視垃圾的分類投放情況;下午2點至5點集中分揀12個垃圾桶里的垃圾,并把桶按時拖至指定的地點等待環衛工人收運。
在市南區,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志愿者有1392名,他們的活兒,十分不輕松。
“剛開始的時候,基本要我們完全重新給垃圾分類。”解來奎說,為了提高分類效率,他和妻子不得不苦口婆心地“見一個講一個”,一年過去,這個中高端封閉式小區也僅有一半居民的分類做法能基本過關。
在一些開放式小區 ,垃圾分類情況更差。秀湛路社區就是臨街的開放式小區 ,人員流動性大,十幾個垃圾桶分散在兩條街上,保潔人員李大爺說,他不可能一直守在一個桶前,一時不注意就有人亂投放,再加上拾荒者亂翻垃圾桶,導致他們的工作量很大。
據2013年5月 1日《青島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居民生活垃圾分成六大類,分別是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以及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前四種應該分別投放到綠色、紅色、藍色、灰色的垃圾回收桶中,而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實行預約登記上門收集制度。
但記者在銀都花園、云霄路社區、天福苑小區、云南路小區等多個小區隨機翻看垃圾桶發現,垃圾投放并不規范,即使正確放入廚余垃圾桶(綠桶)的綠色垃圾袋,有半數仍是“大雜燴”。在銀都花園的垃圾桶內,紙藥盒、飲料瓶、蛤蜊殼和蘋果皮混合在一起,而在云南路小區,幾片尿不濕則赤裸裸躺在廚余垃圾桶里。
在解來奎印象中,新貴都小區里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是一個“外國友人”,他不但把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還分出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在他家的墻上掛了一排塑料袋,每個上面都標記了類別,有瓶子、報刊紙張、玻璃、金屬等。他每次看我重新分揀濕臭的垃圾都要感嘆說,這不是你應該做的。”這個外國人對保潔人員的“體貼關心”讓解來奎挺感動。
二次分類 常常為一次分類“善后” 外國友人畢竟只是少數,各小區里首次分類不那么成功的“大雜燴”垃圾,常常得讓保潔員解來奎們再次動手分一次類,這大大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
新貴都另一名保潔員田大哥告訴記者,當初接手垃圾分類的時候,本來是通知他們負責二次分類,即指導監督居民把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投入到相應顏色的歸類桶中,但他們往往要為居民們做得不到位的第一次分類“善后”。“居民們投放來的分類垃圾袋,一多半要我親自打開袋子重新分一遍。這個本來是你們每個人應該做好的,不能干著干著我們就成了保姆了。”
市南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連鋒對這一現象也十分無奈,“讓保潔人員去分揀垃圾是下策,他們更重要的任務是指導和監督,甚至在大家都自覺分類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除了保潔員,小區物業和樓組長等志愿者也是推動垃圾分類的重要一環。
根據青島市的有關規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容器的設置實行責任人制度,有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由物業服務企業負責;而在沒有物業服務的住宅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則主要由指導志愿者、樓組長等負責監督實施。
記者走訪發現,在2013年市南區推廣垃圾分類的的215個封閉式小區中,分類效果要與物業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香港中路綠島花園小區,物業公司專門騰出2個停車位的區域建設了“垃圾分類收集投放分揀點”,保潔員謝家民告訴記者,分揀點的建立不僅方便自己集中分揀垃圾,還能起到宣傳教育作用,“大家都往這里投,你投不好也會覺得不好意思。現在85%的人都能投放準確。”
在新貴都小區,廣廈物業公司每個月按照各單元的分類統計情況張榜公示,“該鼓勵就鼓勵,該警告的時候就‘溫馨提示’,讓大家知道自己分不分類都是有人在關注這件事的。”廣廈物業顏秀琴說。
但是,在住戶相對較多且保潔員人力有限的小區,居民投遞的垃圾連基本的投遞準確都比較困難。在閩江路一小區工作的保潔員田先生坦言:“兩個人負責十多對垃圾桶,還要打掃院落和樓道衛生,跑來跑去,根本忙不過來,哪有那么多時間分類啊?”
為了敦促物業公司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連鋒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把物業公司的分類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做得不到位的物業將在誠信檔案有所反映。但市公用局環衛處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了可能存在的困難,“物業誠信檔案由住房主管部門負責,在協調上還有工作要做。”
對于沒有物業服務的小區,街道招募的垃圾分類志愿者成為二次分揀的主要力量。但目前的志愿者隊伍年齡普遍偏大,且缺乏穩定性。
三次分類 有時“敗”在轉運環節 按照垃圾分類的基本工作流程——前端分類收集、中端分類轉運、末端分類處理,不少居民對于末端分類收集的垃圾到底去哪了仍有質疑。在記者走訪的小區中,幾乎都有居民提出“曾看到垃圾車混運垃圾”的意見。
新湛路68歲的垃圾分類志愿者李大爺分揀垃圾一年了,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環衛工人當著我的面把兩桶不同類的垃圾倒在一桶里拉走了。”李大爺坦言,這樣的做法非常打擊工作積極性,“有居民問我,都混運了,你還分什么呢?”湛山街道辦事處城管科科長于軍告訴記者,“根據管理辦法,嚴禁混運垃圾,發現一起混運,就處理一起。前幾天剛剛開除了一個混運的環衛工人。”
市政公用局環衛處趙華國認為,之前可能存在一定誤解,“給大家分發垃圾桶、垃圾袋,宣傳動員的時候,專業的運輸車輛還沒有到位,這期間還是采用原來的運輸方式,但是車輛到位以后就全部分類運輸了。”
趙華國告訴記者,市南收運的垃圾先分類運送到樓山河垃圾中轉站,經過初步分揀壓縮后,然后再由全密閉的大型垃圾壓縮車送到小澗西處置場。根據規定,市環衛部門也為六大類垃圾的處理確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廚余垃圾運輸到小澗西生活垃圾堆肥廠處理;餐飲垃圾進入餐飲垃圾處理廠厭氧消化處理;其他垃圾進入小澗西焚燒廠焚燒處理;裝修垃圾進入裝修垃圾廠綜合處理;大件垃圾進入大件垃圾處理中心綜合處理;有害垃圾進入有處理資質的單位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我市目前共有垃圾填埋場7座 、生化處理廠2座、焚燒發電廠1座 、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 ,日處理規模近6500噸。連鋒告訴記者,目前市南平均每日收集的廚余垃圾在30噸左右,相對于堆肥廠每日150噸廚余垃圾的處理能力,這些濕垃圾還比較少,如果能把垃圾分類做得更精確,將有利于提高堆肥和燃燒效率。
連鋒坦言,如何提高居民分類意識、把垃圾分類一直持續下去是他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試點推進相對穩定后,頂層設計是肯定要有所改變的”,但環衛人員也必須盡心盡力,特別是居民從源頭上的主動參與其實是最重要的。
送獎品,印撲克,開微信群…… 為宣傳分類啥招都想過 今年8月 ,中日垃圾分類處理技術及政策研討會在青島舉辦 ,日本龍谷大學金紅實博士在會上提出:“在不轉變觀念的前提下,垃圾處理能力的提高會加重財政負擔。”政府也意識到,要做好垃圾分類,關鍵還是在于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為此相關部門也想過許多辦法。
2013年市南區垃圾分類工作啟動以來,宣傳即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市南區從街道、社區 、物業三個層面進行引導宣傳,截至2014年7月 ,累計開展宣講276場,在每個社區開展分類知識趣味競賽,參與人數17200余人,垃圾分類宣傳牌、廣告欄也隨處可見。
在記者走訪的65位居民中,全都知曉所在小區正在進行的垃圾分類,但是對于怎么分,居民尚存在認識盲區。當記者詢問綠色垃圾袋可以放何種垃圾時,綠島花園的林女士回答,“綠色應該是放可回收的吧?”而銀都花園張大媽則說,“我把《市南區垃圾分類指導手冊》貼在俺家冰箱門上,但是扔垃圾的時候也就順手扔了,記不準確哪個該放哪里。”
作為最早實行垃圾分類試點的街道,湛山街道辦事處城管科科長于軍對于社區宣傳的作用并不樂觀。“我們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通過有獎競答等活動去推廣,參與的人也不少,很熱鬧,但效果非常有限。很多人就是答題拿了獎品,回頭該怎么樣還怎么樣。即使有了分類意識了,轉化成具體行動又成了新的問題。”
新貴都小區的保潔員解來奎也為居民欠缺分類意識而犯難。他仍然記得,去年垃圾剛分類的時候,有個經常見面寒暄的大姐沒有分好,他“很盡責”地提醒了一下,結果直到現在對方見面“都不搭理我”。“還有的瞪著你甩一句‘你誰啊?毛病!’”,解來奎說,“咱就是個保潔員,人家是業主,人家就是死活不分,咱也不能強制人家。”
此前,有街道辦事處曾希望通過補貼水電費的形式對分類工作突出的小區和家庭進行獎勵,從而鼓勵居民精細分類,但最后不了了之,“補貼水電費不是我們城管部門可以協調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實施起來有難度。”于軍說。
連鋒告訴記者,市南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推進辦公室不得不絞盡腦汁去嘗試更多的宣傳策略。包括在幼兒園、中小學校開設垃圾分類課程、建立微信平臺向市民做宣傳等等,甚至想過給居民專門制作撲克牌、圍裙等等,印上分類內容分發給居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可以宣傳的辦法。”
但在安豐英看來,宣傳只是改變居民意識的一種途徑,更根本的要靠立法。在日本生活二十多年的安豐英認為,日本垃圾分類之所以卓越,很大原因在于日本法律對亂丟垃圾的嚴懲,“在公園里就可以看到‘亂丟垃圾罰款100萬’的標識,是真的會罰款。”安豐英說,如果居民在生活區亂丟垃圾,小區管理者會通過監控看到 ,第一次作為警告會把垃圾掛回你家門上,之后如果再犯,就會被罰款。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李興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