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膠州城隍廟
城隍是古代老百姓十分敬重的一個神,他位卑權重,執掌一地的生殺大權,難怪會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在青島當地,是否也有類似的城隍廟,也有類似的文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青島以膠州、
平度等地歷史最為悠久,在這些地方,都有城隍廟,并且與此相關的,都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傳說。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鬼神”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城隍廟文化作為一種民間遺產,必將流傳下去。
青島兩處城隍廟最著名 青島歷史上平度、膠州、即墨等地都曾建有城隍廟。
平度城隍廟位于城區勝利大街南側,據《平度簡志》記載,解放前該建筑大部被毀,現僅存大殿。大殿仿宋代建筑模式,古樸渾厚,雄偉莊重 ,屬單檐歇山式,垂脊長,戧脊短,屋頂重心下移,有泰山壓頂渾然不動之姿。南北兩面屋頂,黃綠琉璃瓦像寬闊的大瀑,從脊部斜垂下來,至屋檐才微微上翹,顯得既有氣勢又精彩。檐部無斗拱,兩層椽子略為上翹,給人以莊重之感。大殿周圍出廊,由20根方形石廊柱支撐。整個屋頂由8根高10余米的整體方石柱高高頂起,殿內雕梁畫棟,氣勢威嚴。大殿始建年代無考,從殿內高大石柱上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平度知州舒士貴所撰刻的74字長聯可知,大殿的主體結構均為康熙年間所建。1989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平度城隍廟列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膠州城隍廟位于舊城外西隅,今蘭州東路北側,始建年代不詳。據《膠州簡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張恭主持重建。1375年,知州趙禮又主持增建。此后,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曾數次大修。原廟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069.8平方米。有大殿兩棟,前殿6楹,殿前有東西兩廊房,正南為山門,總計殿堂11間,廂房37間。解放后,神像被拆,殿廡尚存。1987年,膠縣政府撥款對城隍廟殿廡進行了原樣修復,作博物館使用。1999年,青島市政府確定膠州城隍廟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據《即墨縣民政志》記載,元代即墨縣城曾建有城隍廟,并設道會祀于廟內,由道行高的道士任職,處理各項事務。靈山鎮歷史上也曾建有城隍廟。靈山衛城隍廟位于靈山衛東西大街西端北側,明朝初年所建,早期曾遭破壞,前后殿堂仍存。院內有兩棵高20余米、樹冠直徑約25米的明代古樹。
平度城隍廟審出驚天冤案 與以上這些城隍廟相關的,都流傳有不少精彩傳說。先說平度城隍廟的傳說,城隍在平度享有極高的威望,據道光年間知州許梿在《重修城隍行臺記》中說:“民之畏神甚于官。”還說:“莫不肅然敬,惶然懼,人心為之一懾。”可知在舊社會人們普遍迷信的情況下,祀奉城隍的民俗震懾作用是巨大的,也是當政者治民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由此,就出現了“城隍廟審案”這一歷史事件,此事在平度歷史上是首例,即在全國亦很少見。高瑞吾先生通過清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大事記》和民國《續平度縣志·藝文志》所載董錦章《書平度羅張舊獄》一文,為我們還原了這一案件的審理過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度有一狡黠無道的羅姓鄉民,將其姐夫張某打得死了過去。其母驚懼,“牽其衣而泣”,羅大怒,“肘其母仆”,“母立死”。羅欲嫁禍于張某,遂將他告上公堂。經平度知州郭清芳審理,定張某死罪。后經萊州知府徐大榕復審,查知張冤,欲為其平反,而郭清芳不服,“堅持前議”。
案件上報山東按察司,按察使甘定進“從清芳,劾大榕”。徐大榕派人告到北京,朝廷特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使者與知府來平度會審,公堂設在城隍廟。時值陰雨,城隍廟更顯陰森恐怖。羅某堅不改口,三使者也認為張某為兇犯而開釋羅某。時不遲疑,萊州知府徐大榕對即將退至廟門的羅某厲聲呵斥道:“汝弒母不吐實,雷將擊汝!”話剛說完,忽然迅雷大作,羅某驚恐失態,乃吐實情。徐知府大聲呼天,三使者驚愕相顧。
羅張之訟結案,張某冤得以昭雪。萊州知府徐大榕遂得升遷,而平度知州郭清芳因“治獄失平”吞金自殺。不久,有人根據這一曲折離奇大案之梗概,加工整理成大鼓書,刻版付印,定名《龍泉劍》,共四卷,全一冊。直到民國年間,《龍泉劍》還在平度及周邊地區說唱流傳,影響頗大。據說此案案犯及被害人,即今平度城西李家市、張家疃、四甲一帶人氏。
除了打官司之外,到城隍廟“燒黃連”(“黃連”二字之義未詳)也是當時平度老百姓解決爭端的重要方式。“燒黃連”之當事雙方,共同約定某日到城隍廟或其他廟宇,在神前燒上香紙,像在陽世縣官面前打官司一樣,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今以爭地界為例,雙方各說自己是清白的,對方昧著良心侵占自己之土地,臨了,雙方同時對神設下毒誓:若自己昧了良心,說的不是實話,請神懲罰,出門即跌斷腿(或掉在井里淹死等等)!經此“燒黃連”儀式后,雙方覺得自己已在神前表白心跡,(理虧一方乃被迫所作)靜候神之公斷,雙方即不再繼續爭執。
據平度一老人言:清代末年,有二人因錢財發生爭執,二人乃相約到城隍廟“燒黃連”,理虧一方亦被迫發出如斷腿、淹死之毒誓,可能因內心有虧,害怕神明懲罰,神志恍惚,戰栗恐懼,在下城隍廟臺階時,不慎摔倒跌斷了腿,大家以為城隍爺顯靈對其加以懲罰,從那以后,凡遇糾紛,理虧之人即不敢輕易與人到城隍廟“燒黃連”。
膠州城隍廟蓋在城外 在膠州,與城隍廟相關的傳說主要是“城隍搬家”的故事,此故事有兩個版本。
膠州流傳著一個民謠:“膠州城真奇怪,城隍爺不住城里住城外”。現在的膠州城隍廟就蓋在內城的城西門外邊。按迷信說法,城隍爺是陰曹地府的一城之主,其公館(城隍廟)理所當然應在城里,可為什么蓋在了城西門外呢?
版本一:其實膠州的城隍廟當時也是建在膠州城里,頗受膠州民眾的尊重,但只因一時貪心,經不住錢財誘惑,而毀了城隍爺在民眾心中的形象。相傳膠州城中有張誠、李實兩位先生,有一次張誠借了李實兩吊錢,到了年底李實找張誠討賬,張誠正好囊中羞澀,最后只好賴賬。雙方爭論到最后,決定第二日到城隍廟討論公道。當天晚上,張誠心虛,只好買了兩刀燒紙,備了些水果點心,偷偷到城隍廟磕頭、禱告,并說:“我并非有意賴賬,實在囊中無錢,才出此下策,明天來此磕頭賭咒,千萬請城隍爺保佑平安,小人在此獻上銀錢若干”,說罷即把帶來的紙燒了。
第二天清早,李實約了張誠來到城隍廟,兩人磕了頭,并進行了賭咒,李實說:“如果張誠還了我錢,我昧心說沒還,請城隍爺叫我出此門磕斷腿”。張誠見狀隨即也說:“我如果賴賬不還,請城隍爺叫我出此門磕破頭”。結果兩人出城隍廟大門時,城隍爺暗使法術叫李實磕在門檻上,把腿磕斷,從此李實又冤又氣,大病不起多年。
后來李、張二人和好,李實知道事情原委,于是借助酒勁,即去了城隍廟,手指城隍爺神像破口大罵,讓城隍趕快滾出膠州城里。據說當時城隍爺神像臉面紅紫,汗珠大如豆粒。從此每天清晨城隍爺神像就自己跑到膠州城西門外之處,眾人見了此景都很奇怪,隨即找人抬回廟內后,第二天清晨,城隍爺神像又在城西門外了,此事接連發生三天。最后城隍爺現靈托夢給膠州城內四大財主,說明其情況后,令其籌資在城外重蓋城隍廟,于是人們就在現在地址重新建了城隍廟。這個版本是高緒良老人搜集的。
版本二:此版本來自滄口原華新紗廠老人劉淑英口述,內容略有不同。據說,當年膠州城隍廟確實蓋在城里,一日,當地的一個長工和一個地主發生糾紛,地主無賴,讓長工一輩子在自家打工還錢。長工怒不可遏,和地主相約在城隍廟談判。當晚,地主到城隍廟祭祀了城隍,“明天我和長工跳城墻,求您慈悲,保我平安,讓長工摔斷腿。”第二日,兩人真的要跳城墻,長工自以為理在自己這邊,于是鼓足勇氣跳下去,結果真的摔斷了腿。大家都知道長工的冤枉,于是火氣更大,決定到縣衙門理論。
原來,縣官當晚就埋伏在城隍爺身后,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在他的審判之下,財主很快畫押招供,拿到口供的縣官來到城隍廟,對著城隍爺說:“呸,貪官污吏!虧你還有好名聲,還有臉在城里見我?”
就這樣,第二天人們一看,怪,城隍廟空了,大家左找右找,才知道城隍爺搬家到城外去了。于是大家又把他搬回來,可搬回來他自己又搬出去,如此這樣好幾次,大家干脆在城外蓋座廟讓他住算了。
特約撰稿 田野 未經城市信報授權不得轉載 、摘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