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廣闊 “天價月餅”不見了,酒店月餅縮水了,盒裝“大戶”賣散裝了。在公務消費減少、企事業單位訂單下降等因素影響下,今年上海月餅銷量預計只有前年的六成。這個中秋,多年來被質疑消費異化的月餅,終于“正常”了。(9月7日《大連日報》)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但是很多人會發現,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有所不同。比如,大街上拎著各種包裝精美的月餅送禮的人少了,市場上動輒幾百上千元的天價月餅少了,往年盤踞在酒店門口的“月餅黃牛黨”也少了。有少就有多,市場上價格低廉的散裝月餅多了,因為價格親民,到飯店吃中秋團圓宴的市民多了……
這種種可喜的變化,當然和中央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以及“反四風”有著密切關系,但這種“上行下效”的直接影響 ,就是促進了傳統中秋的回歸,讓中秋佳節離傳統更近,離百姓更近,離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親人團圓、親情團聚更近。這樣的中秋,也許會讓那些習慣了趁著節日大肆收禮送禮的人感到不適應,甚至很失望,但卻是絕大多數老百姓所歡迎的。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本來是和傳統的月餅一樣,雖然樸素卻格外動人,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在百姓心目中重要性僅次于春節的節日,開始變得面目模糊起來。對一些官場或生意場上的人來說,他們在節日里首先考慮的不是親情 、團圓這些節日本該有的主題,而是該給領導、上級、主管部門送什么樣的禮物,送多少錢的月餅。而普通人到了中秋節,也只忙著互相攀比單位發的月餅值多少錢,發了多少過節費。
當我們沉浸在送禮、過節費、高檔月餅中無法自拔,自然也就沒人再顧得上關注中秋節本該有的傳統文化與內涵。就拿月餅來說,本來作為中秋佳節的“專屬食品”,月餅既是一種節日美食,也是傳統節日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但因為近年來各種“天價月餅”層出不窮,既加重了普通百姓的經濟負擔,也容易在民間引發攀比奢靡之風,“中秋節”成了“月餅節”近年來備受詬病。
這顯然是對傳統中秋的一種異化,它不僅損害了傳統文化,也讓傳統節日變得越來越缺乏吸引力。現在隨著中央各項規定、要求的出臺,天價月餅難覓蹤影 ,月餅黃牛黨失業轉行,正是傳統中秋的回歸 ,也是良好社會風氣的回歸。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期盼著一個風清氣正的“新中秋”,一種純粹干凈的“真團圓”。也許從今年開始這個期盼可以得到實現了,從此,我們不用再攀比月餅的貴賤、過節費的多少,而只需關注天上的月亮和內心的親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