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婦女正在打理生姜,去芽去沙后裝袋裝車。
徐少軍滿臉笑意地數著賣姜的錢。
2014年卷土重來的“姜你軍”,比2010年更加瘋狂。
從今年春節過后,生姜開啟了新一輪的“瘋狂漲價”,零售價從5元/斤一路突飛猛進,竄至如今的13元/斤,遠超過2010年時最高的7元/斤,創下
10年來新高。今年的生姜為什么會這么貴?在這一輪的“姜你軍”中,姜農、批發商、零售商又各自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姜農 前年2毛今年7塊,姜價起伏3年一輪回 生姜是沂南縣蘇村鎮的傳統種植項目,超過2/3的村民都以生姜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當地生姜收購價漲至7元/斤。
姜農徐世謙家里種了2畝多生姜,他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的姜種要花2000多元,加上地膜、化肥、人工成本等,每畝地成本估算要在1萬元左右,按照生姜畝產10000斤計算,生姜收購價超過1元/斤就能基本保本。在新一輪的“姜你軍”中,像徐世謙一樣的姜農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生姜價格起伏基本上3年一次。”徐世謙說,在他看來,去年的天災以及之前的低迷行情,導致了此輪姜價暴漲。
2013年秋旱情比較嚴重,之后又連下了幾場暴雨,旱澇急轉讓許多姜農遭受了巨大損失。“每年生姜畝產都能到10000斤左右,去年還不到8000斤。”徐世謙說。
而在2012年,鮮姜批發價一度跌至0.2-0.3元/斤,也讓不少姜農紛紛改種其他作物,使得生姜種植面積大大縮水。徐世謙估算了一下,僅他們村里,去年生姜種植面積就減少了1/3。
“上一年價格高了,來年種的多價格就低,頭一年價格低了來年種的肯定少。”徐世謙說。
此外,姜農的惜售心理也助推了姜價暴漲。去年10月底鮮姜收獲時,收購價格為3元/斤左右,徐世謙說看到當時價格挺高,就多囤了一些入姜窖。“姜能存住,一般都是先裝窖,裝不下了再賣鮮姜。”
而今年春節之后,生姜收購價一路上漲,3月初5元/斤,5月份6元/斤,7月底7元/斤。徐世謙也分幾批把窖子里的姜都賣了大半。
洗姜廠 生姜難收,一斤生姜只賺一毛錢 26日上午11點,一輛卡車拉著剛剛收購的生姜,行駛進了沂南縣宏達姜業的倉庫,在當地,洗姜廠是生姜收購的第一道環節。
卸貨、過秤、結款,一陣忙活后,老板韓秀云才有了說話的空閑。韓秀云從事生姜收購七八年了,像今年這么高的生姜收購價,她還是第一次遇到。“去年收購最高價是4.7元一斤,今年最高已經達到了7.4元一斤,一斤比去年貴出2.7元,而且很不好收。”
韓秀云往年的客戶可謂遍布全國各地,廣州、河南等地的客戶都奔著她來。今年,由于生姜的價格過高,她也就只保留了廣州的客戶。
韓秀云說,從姜農手里收購上來的生姜會有一定的泥沙,外地客商一般要求對生姜進行清洗,100斤生姜清洗完畢后得去掉12斤至15斤的泥沙,而這部分費用都是前來批發生姜的客戶出。
“我們一斤生姜其實才賺一毛錢。”韓秀云說。生姜收購價高了,對于收購商來說,并沒有帶來什么利好。從姜農手里收購生姜,包裝、運輸、入庫,再向外轉批給外地客商,每斤只能加價一毛左右的利潤。
“我們這價格加不上去,貴了就沒人買了。”韓秀云說。
批發商 從姜農到消費者三次流通,加價4-5元 位于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皇山蔬菜批發市場,在臨沂規模最大,從市場建成之日起,批發商潘繼瑤就開始扎根市場做生意,生姜是他每年必定經營的項目。
潘繼瑤大致梳理了生姜從姜農到消費者這一路的行程。收購的生姜大都來自濰坊,近期的收購價為每斤7元左右,去泥沙清洗加上運費,每斤的費用大概是1.2元錢,加上這部分成本,價格就到了8.2元/斤。
這是像潘繼瑤這樣的批發商拿到手的生姜價格,加上市場上的水電費攤位費以及人工費用,每斤需要加價2毛錢左右,也就是說,批發商將生姜批發給零售商的價格,每斤至少在8.4元以上才能夠本錢。
那么,從零售商到消費者的手里,一斤生姜為什么又加出這么錢呢?潘繼瑤進一步解釋,生姜拆包零售會流失水分,損耗率大約在10%,進入零售市場后,有些消費者挑挑揀揀,最后會剩下一些個頭小外觀不好的生姜,不得不便宜處理。這些便宜處理的生姜有時候才能賣到五六塊錢一斤,一下子就拉大了生姜的成本,這部分損耗最終都要加到了生姜的零售價格中。
粗略估算,零售商從開箱到消費者手里,一斤生姜至少要加價3元錢才可以盈利。這一路下來,生姜到了消費者的手里,價格也到了11.4元/斤。而生姜最終進入零售市場后,零售商往往會多加價0.5-1元/斤。
“運輸、批發這些環節的成本,最后肯定都轉嫁到零售價格上。”潘繼瑤說。
另據有關部門分析,本輪生姜漲價也與外力炒作有關。7月底,平邑縣商務局發布了一則生姜市場價格分析,指出今年3、4月,生姜價已大漲了一輪,很多貿易型企業轉入了食品行業炒賣生姜等農產品。
姜農故事
種3畝姜就能買座二層小樓 8月26日上午10點,沂南縣蘇村鎮司馬村的姜農徐少軍站在自家姜窖前,看著駛來的收姜貨車,臉上露出了笑容。當天生姜的收購價是6.8元/斤,徐少軍說這是“10多年來最好的行情”。
沿著梯子下到姜窖里,徐少軍從沙土中把窖藏的生姜刨出來,裝滿一只筐子后運到地面,堆成一堆。兩名洗姜工圍坐在姜堆前,把新冒出的姜芽掰下來放在一旁筐子里,再把生姜裝袋,搬到車上。
忙碌了一個多小時,貨車裝滿了,徐少軍爬上來,蓋上姜窖的蓋子,又在蓋子周邊蓋上一層土。“行啦,可以去過秤結賬了。”
11點半,在村頭的洗姜廠里,徐少軍接過了這次的賣姜款,12076元錢。“這次一共賣了1700多斤。”徐少軍仔細點完了手里的一疊鈔票后說。這是他今年第4次賣姜,加上前3次,他一共賣了18000多斤生姜,“一共掙了十幾萬吧。”他說。
徐少軍種姜已經種了20年,每年2月初,他把姜種裝箱,堆在一間密封的屋子里,生起火爐,讓休眠中的姜種蘇醒出芽,在之后一個月的時間里,火爐要一刻不停地燃著,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5℃至30℃之間,過高過低都會讓姜芽腐爛。“每隔三四個小時就要添火,晚上也是,一晚上得起來至少兩次。”徐少軍說。
一個月后,姜芽長到1厘米左右,就可以移植到地里了,徐少軍和家人也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勞作,覆膜、拔草、除蟲、澆水,一樣都不能落下。
鮮姜收獲期一般在10月底霜降之前,徐少軍和家人要連續十來天時間在地里刨姜。“兩個人每天也就能刨二分地。”徐少軍說。
白天刨姜,晚上也不得空閑,每天收工之后,徐少軍都要趕緊把姜下到姜窖中,碼一層姜,撒一層沙子,直到所有姜都入了窖子,一天的活才算干完。“哪能不累啊,累也得干。”他說。
對于大多數像徐少軍一樣的姜農來說,今年“瘋狂”的姜價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票子。“今年價格好,要是家里種3畝姜,在村里買座二層小樓不成問題,要是年年都有這樣的行情就好了!”徐少軍笑著說。目前,司馬村一棟新建的二層民居價格是20萬元左右。
文/片 本報記者 邵琳 吳慧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