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后起三名將,其一即是
章高元。1892年,隨著清政府批準在膠澳設防,時任登州鎮總兵的章高元被調駐青島,成為青島建置后的首任總兵。滑稽的是,短短5年之后,伴隨著德軍強占膠澳,他就黯然退場了。
翻開斑駁的史料,我們仿佛能看見兩個截然相反的章高元:哪一個是作戰勇猛,視死如歸,單刀赴會的猛士;一個是畏首畏尾,貪生怕死,擅長作秀的庸才。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章高元呢?歷史的趣味也就暗含于此了。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力圖梳理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章高元,描述那段膠澳失守的往事。
率500人大敗法軍保臺灣 章高元(1843~1912年),字鼎臣,安徽合肥西鄉人。
章高元的戎馬生涯從淮軍開始,因作戰勇猛,受到劉銘傳的青睞,加上他是劉銘傳的同鄉,因此得到擢升。按《清史稿》記載,章高元的成名之戰當為安丘剿殺捻軍一役,此時的章高元作為劉銘傳的騎兵先鋒“以功擢總兵,賜號奇車巴圖魯。”可惜正史之中對于章高元的戰功語焉不詳,倒是野史之中對他的具體作戰多有描述,這里面最詳盡的當屬《清朝野史大觀》,可圈可點的是保衛臺灣基隆一役。
1884年,法軍入侵中國臺灣,章高元隨劉銘傳渡海守臺,“平日認真操練,臨敵尤能奮不顧身”。據說章高元作戰驍勇,有“章瘋子”之稱,曾自云:“我章迂子豈畏死者乎。”他在基隆之戰的表現果真不負“章瘋子”的稱號。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章高元二則》記載,當時的形勢頗為復雜,基隆由于守將孫開華初戰不利,導致陷落。時章高元所部僅二千兵,分防各地,在麾下者僅五百。聽到基隆失陷的消息,急欲恢復,誓于所部率以進,到達基隆。據記載,章高元在基隆之戰前,曾與士兵立下誓約:“國土失陷,乃是我等的恥辱,我今日在此立下誓言,必將今晚收復基隆。如若天亮之前沒有收復,我章高元將拔劍自刎,不復與諸君相見。”立誓已畢,章高元即下令士卒而進,進至法軍營壘。章高元在此役中使用了前后包抄的戰術,使部將李世鴻、章保勝分兵由小徑抄其后,章則率兵士百人,提刀直擊法兵營壘。“此時法兵忽覺章來襲,槍炮如雨射出。海中法艦復以大炮榴彈擊章軍。章氏帽檐被炮彈擊去半,左耳受炮震失聰。然是時袒臂大呼而進,不用槍炮,挺短刃直斫法兵,法兵大敗,死者二千余,折其兵官二人,余眾鳧水逃入法艦,法艦亦于夜中引去。章氏果踐其言,于夜中蹅破法壘,奪還基隆。”
為了表現章高元在此戰的勇猛,書中還從另外兩個角度記述了戰后余波。一是章高元的同僚們,“時他將聞章氏短兵進戰,咸為震栗失色”,等他們天亮率兵來援之時,則見基隆早易法幟樹章軍旗。二是法軍的反應,“是役法兵死傷殘骸筑為京觀(尸體聚集,封土而成的高冢),大冢巍然”,據說在那個年代每年都有法艦到基隆,祭奠此役陣亡軍士。
甲午戰爭被緊急調守遼東 因為在基隆一戰中的出色表現,章高元獲得清政府的褒獎,此前,他已經被賜勇士號“奇車巴圖魯”,此時論功,更勇號“年昌阿”,并除登萊青鎮總兵。1892年,章高元正式到青島布防,可是腳跟尚未站穩,他就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而被調往遼東前線,駐守蓋平。
章高元此番入遼帶去的是他的嵩武軍等八營,本來的目的是馳援旅順,可是軍未發而旅順已陷,“遂奉旨會同宋慶赴前敵,守牽馬嶺”,后轉守蓋平。當時中日兩方爭奪的重點在海城,此地有被圍困的二軍第一軍第三師團,為了解救被困軍隊,日方派第二軍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少將由普蘭店北犯蓋平,和章高元交手。
熟悉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位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少將后來在日本有著怎樣的榮光,在此后的日俄戰爭中 ,他因攻克旅順口而一戰成名 ,到現在都被日本人奉為“軍神”,然而此時的他還寂寂無名。乃木希典來犯時,章高元親自率嵩武軍、廣武軍一部守南門外,抵抗正面進攻的敵人;令張光前及嵩武軍分統楊壽山、營官李仁黨守東門外鳳凰山,誰能想到,鳳凰山后來成為此戰成敗的關鍵。
1895年1月10日,日軍分左、中 、右三路向蓋平進犯。由正面進攻的中路日軍,在蓋州河南岸遭到章高元嵩武軍的猛烈迎擊。章高元令所部“集中炮火,發大炮攻之 ,炮彈如雨”,“鏖戰甚猛,使不得進”。左路日軍在蓋平西南的龍王廟子也受到清軍的頑強抵抗,死傷“將校以下十余名”。日軍左、中兩路進攻受挫,其右路乃集中力量進攻鳳凰山。在激戰中,楊壽山、李仁黨不幸中炮陣亡,張光前畏懼,率軍退走。鳳凰山陣地遂被日軍奪占。日軍右路隊攻占鳳凰山后,立即越過蓋州河,由城墻缺口處攻入城內,“繞出章高元軍后,拊背夾攻”;由正面進攻的中路日軍在蓋州河南岸大道兩側,排列八門大炮,向隔岸南門外章高元嵩武軍陣地猛轟,章高元腹背受敵,這正是他當年進攻法軍所用的前后夾擊的伎倆,此番他受困于此,不知作何感想。最終,攻入城內的右路日軍登城向清軍開炮。清軍前后受敵,“各軍站立不住,同時敗退”
章高元此役雖然敗退,但和后來的膠澳失守不同,后世對他在戰爭中的評價頗高。首先,章高元在此戰中可調動的資源不多,宋慶始終沒有施予援手;其次,對手乃是后來赫赫有名的乃木希典,章高元并沒有露出怯相。因此,時人說此戰是“中日戰事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至今稱之 。”據日方資料記載,此役日軍“死者將校以下三十六名,傷者二百九十八名”,章高元“雖敗猶榮,可謂有價值矣。”
駐防膠澳,因夢修筑棧橋 甲午戰爭之后,章高元再度回防膠澳,上文已經提到,他于1892年成為青島建置后第一任總兵,只不過此番回防是在戰敗之后,而且此時的他已經脫離劉銘傳部,遭新上級排斥,部隊又在甲午一戰中消耗不少,元氣大傷,因此勇氣不在。
章高元兩番駐防膠澳的表現反差是巨大的。1892年時,章高元首度駐防膠澳,即于青島村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總兵衙門,筑起了兵營,在前海修造了一座鐵碼頭。關于章高元駐防膠澳的詳情,《膠澳志·沿革志·歷代設治沿革》云:“乃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兵四營移駐膠澳,高元建衙門于青島村天后宮側,即俗呼老衙門者也。又相地于青島山及團島(舊名泥洼村),筑土壘設炮臺,置驤武、廣武、炮兵等營。相傳今之魚山路日本中學,即炮兵營故址。警察廳即驤武營故址。車站前第五公園乃廣武營故址也。又用旅順船廠鐵材筑南海棧橋,以便軍旅起卸;后經德人續修以迄于今。”
上文所述的鐵碼頭,也就是現在的棧橋,即是章高元首度駐防膠澳時所建。據說,棧橋的修建源于章高元的一個怪夢。一天,章高元去深海水區釣魚,不料被大浪掀進海里,幸虧被士兵救起。當晚章高元做夢重現落水這一幕,這時海中出現面對面排成兩行36對仙女,手臂平伸握在一起,一直排到海邊礁石旁,用綠綢子搭成一道長綢橋,一個小仙童扶著章高元把他接到橋上護送上岸。章高元醒后,便令畫師把夢中所見畫出來形成一個海橋圖,這就是棧橋最初的模樣。
1895年,章高元二度駐防膠澳,但是雄心壯志已經不在。據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回憶,“民間傳說,重回青島之后,章高元督軍不力,吸食鴉片,夜打麻將,已無臺灣、遼東對法、日侵略作戰時之英勇。”章高元后來的表現也可以從他的新上司、山東巡撫李秉衡的秘本中看出一二,李秉衡曾密參章高元一本,揭發他“習氣太深,利心太重,在任年久,驕恣日形。”并有扣軍餉、吃空額的問題,還有“更縱容其子,招權納賄。”“且復性耽曲蘗,日在醉鄉。”
章高元的這種變化于他個人事小,畢竟他已深諳官場套路,加之年事已高,到了頤養天年之時,喪失進取之心尚且可以理解。但對于青島卻實在不是什么好兆頭,因為青島當時的守備實在是太薄弱了,當初布防之時,原計劃在青島山、坦島、團島各建炮臺一座 ,但直到1894年李鴻章赴膠州灣察勘設防時,只有青島山與團島的炮臺建成,且“尚嫌單薄”,如果外敵入侵,后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后來的事實證明,章高元的疏漏,實在是造成膠澳失守的重要原因。
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