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7月14日消息 免費使用學校提供的水電暖及場地,而且把學校當客戶,
青島理工大學的畢業生周風慢慢展開了自己的生意經。從2010年讀大二時
創業,到2013年時,他創立的風行者廣告亮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已經達到230萬的營業額,并帶動本校36名學生就業。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而青島2014屆畢業生也超9萬人,條條大道通羅馬,在就業競爭中,不少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選擇創業。不少大學生缺乏創業經驗及指導,因此,學校應在學生創業過程中擔當起服務學生、指導學生的責任。
7月10日,青島理工大學
創業孵化基地第一屆校企合作研討會召開,51家企業走進青理工,與創業孵化基地的學生團隊對接,探討合作項目,尋求合作伙伴。
請企業進校園 在青島理工大學嘉陵江路校區有一座逾4千平的創業孵化基地,入駐了本校60個創業企業及創業團隊。入駐團隊不僅享受免費場地及水電暖,還能享受學校請來的企業為他們一對一幫扶。
青島理工大嘉陵江路校區創業孵化基地內的一家企業
作為青理工的創業學生,周風在此次研討會上向51家企業老總介紹了他創立的公司,“很難得能同時見到這么多企業的老總,讓我能一對多地向各個老總介紹我的公司,尋求項目合作。”周風說。
此次青島理工大學創業孵化基地第一屆校企合作研討會就是青理工請企業進校園的一次很好嘗試。“福瀛集團和青島理工大學一直有項目合作,并且給予技術支持,此次研討會,我們更深入地參觀了創業孵化基地,了解了這里的創業團隊。下一步,集團和學校將更緊密地合作,發展更多新項目,并把孵化基地的合適項目拿到企業轉化為落地項目,給予資金保證,使項目得以實施。”青島福瀛建設集團總經理焦志斌說。
“這是我們第一次請企業進來,這些企業帶著項目、帶著技術、成功經驗來和孵化基地進行幫扶。企業把項目帶進來,只要我校有與項目對口的相關專業,就可以進行深度合作。企業帶著資金來,為孵化基地的創業團隊捐款。企業對學生進行指導,傳授社會經驗。”青島理工大學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服務中心孫文堂老師說。
幫學生走出去 今年還在讀大三的劉月亭是青島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材料專業111班的學生,對于兩年前的他,創業還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但從去年10月起,這個名詞就離他越來越近了,因為海爾集團向他伸來了橄欖枝。“海爾云設計平臺即將上線,因此學校為我們牽線搭橋,輸送了一批學生去海爾進行培訓,以便以后承接海爾云設計平臺的一些工作。”
走到企業中去、走到社會中去,與企業學習、交流,孫文堂認為這才是創業學生應該做的事。“一定意義上,孵化基地是提高創業能力的地方,最終學生還是要在社會中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例如我們有一批學生在海爾集團內學習,未來承接海爾云設計平臺的一些工作,我們希望學生還是要走出去,到社會中提高自己。”孫文堂說。
破殼而出的創業團隊 孫文堂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青島理工大共孵化了120余個創業團隊,累計投入671.73萬元(不含基建投資),形成了以嘉陵江校區創業孵化基地為核心區,延伸覆蓋市北校區、長江路校區,總面積51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空間格局,其中嘉陵江校區的孵化基地共入駐在孵創業團隊60個,注冊企業20個,注冊資本金總額1158萬元。
“學校幫我整合資源,甚至學校就是我的客戶。”周風告訴記者,從他創業伊始,青理工一直在技術指導甚至客戶資源方面為他提供支持,至今周風仍然承接后勤處、國資處、招就辦及自動化學院的標識標牌制作,他創立的青島風行者廣告亮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在2013年達到230萬元的工程總量。
劉月亭也覺得,如果不是學校為他們的創業團隊提供場地,他們不會像現在一樣擁有凝聚力。“原來嘉陵江路校區的孵化基地還沒建設好時,我和一起創業的同學只能今天占個教室,明天占個教室,很是辛苦。但現在我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在孵化基地和同學一起度過了,我們的團隊也變得更有凝聚力了。”
文/圖
游瀟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