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薇
一年一度的
高考錄取正在進行。孩子考得不理想,家長失望、焦灼、抱怨的情緒也會隨之爆發。如何客觀辯證地分析高考成績,不僅有利于更多家長理性、公正地看待孩子,也能公平合理地看待老師和
學校甚至整個基礎教育。
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一所好的學校,應該符合育人的規律,因材施教、尊重孩子,公平對待孩子的秉賦差異。學校若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恐怕會喪失其應有之義,會成為忽視大多數,只成就少數人的地方。
基礎教育自恢復高考始,追求應試教育就是不能回避的現實選擇。近40年時間里不斷呼吁改革,仍沒有根本改觀,在眾多家長的眼中,
升學率高的就是好學校,不管用什么方法,無論"按秒計時學習",還是"零抬頭率的學習狀態"……總之,只要升學率高就一好百好了。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群體意識,讓教育偏離了正確航道,學校也成了功利場。"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打破階層界限,實現人生夢想的美麗神話。
放眼看去,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群體意識正在成就什么?
超級中學的形成。超級中學是對高考而非對教育貢獻最大的學校。為保持其重點中學的地位和優勢,主管部門給予的"格外照顧",理所當然地加劇了家長讓學生千方百計上名校的心理。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從省內、全國各地涌入到這艘"高中航母"上的時候,辦學規模、錄取到名校的比例就出現了"馬太效應"。平素里家長也都明白的道理,諸如知識是用來鑄就靈魂而非功利性的等等,但碰到高考這個法力無邊的魔咒時,什么道理都是蒼白無力的,非理性的認識總是強有力地裹挾著學校和整個基礎教育。
高考產業的形成。家長們大都認定"大水能泡倒墻",加班加點是追求升學率的不二法門。由此,在學校之外就形成了龐大的教育暗黑市場。"一對一"、"名師上課"等相繼出籠。家長不惜重金,孩子們出了校門就進輔導機構門。試想這樣的孩子會熱愛學習嗎?會有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嗎?
背離"教育"的學校。當家長為孩子選擇中學的時候,是否認真了解過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文化氛圍?是否深入考察過,你的孩子到這所學校就讀會有怎樣的發展?當我們僅用功利性來衡量學校的話,就可能導致瘋狂的、扭曲的心理,進而很多人成為這種心理的幫兇。這種心理綁架下的學校是沒有希望的,因為它離"教育"本真太遠了,離均質化的教育則更遠。
讓我們憂心的是,這種畸形發展的高中教育讓每所學校都承受著重壓,它們無心構筑特色文化,無暇培養一流教師,泯滅教師個性,甚至有百年辦學歷史的中學也在這種惡性競爭中淪落。被當地政府重點關照的學校被寄予的期望值太高,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保持優勢;生源稍遜的學校則總想扭轉乾坤,幻想著下一輪招生會有奇跡發生;生源差的學校則喪失了信心和力量,以"現實如此,無力回天"而麻痹自身。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中,沒有勝者,在"升學率"的重壓下,一切的教育真諦都變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擊。我們這個社會是不是該沉靜下來,還學校一個和諧、安寧的辦學環境,還教育一個本真的狀態,別讓學校承擔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