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青島6月28日訊(記者 蔣甜)海琴社區是一個老城區,社區56個樓座全是八十年代初建的老國企宿舍樓,老年人多、下崗職工多、弱勢群體多,98年退休后來到市北區洛陽路街道海琴社區當黨委書記的夏玉波,經過十三個年頭的認真工作,獲得了居民群眾的認可和信任。
夏玉波告訴大眾網記者,海琴社區是一個老城區,社區56個樓座全是八十年代初建的老國企宿舍樓,老年人多、下崗職工多、弱勢群體多。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就是殘疾人、孤寡老人、特困戶等困難群體,因此,她一有空就到這些困難居民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誰家遇到了困難,就組織黨員靠上幫助他們。
“社區有個殘疾人家庭,母親是智力殘疾,兒子是精神病人,全家就靠母親幾百元的退休金維持生計,生活非常困難。而且兩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家里亂得像個垃圾堆。”夏玉波回憶,她第一次上他們家時,一推門便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原來兒子又犯病了,大便到處都是。寒冬臘月里,娘倆兒還穿著秋天的薄衣服,手、腳都長了凍瘡,看到這孤兒寡母的凄慘景象,他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她們沒有親人,我就是她們的親人,黨組織就是她們的親人。”
第二天,夏玉波就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們挽起袖子、扎起褲腿,為他家清理了前院里的垃圾和屋里的破爛,清洗了積滿灰塵的門窗玻璃和臟得發亮的衣服被褥,掏錢給她娘倆理了發,又親手給她們洗手洗臉,從自己家拿來新的保暖衣褲給他們穿上。“過年的時候,我和大家一塊湊錢買了年貨送過去,年三十晚上冒雪把熱氣騰騰的餃子送到了娘倆嘴邊,他娘倆雖然不會用語言表達,但每次我都能感到那種感激的眼神。”
無獨有偶,孤寡老人黃金歐今年83歲了,老伴兒去世后依靠微薄的遺屬補貼生活,生活非常困難。夏玉波除了給她辦了最低生活保障外,經常買點東西到她家里去看她,順便幫她打掃打掃衛生。每年6月份,她就和社區黨員都會買上她最喜歡的康乃馨和生日蛋糕,在飯店里陪她高高興興地過上一回生日。“記得有一年冬天,夜里老人突發疾病,我連夜把她送到了醫院,又跑前跑后給她辦了住院手續,一宿沒合眼。”夏玉波稱,當天除了給她辦了最低生活保障外老人出院的那天還留給她300塊錢,希望她補補身子。
第二天,老人卻來到夏玉波家中送了一個金戒指, “你就是我的親閨女,我死了也帶不走,我把戒指留給你,做個紀念吧”,這句話,讓夏玉波知道,她所做的一切太值了。
商丘路40號有個農村大學生,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有了工作成了家,卻得了尿毒癥,光醫藥費就得十來萬,偏偏這個時候,他媳婦又要跟他離婚,小伙子精神幾乎崩潰,當時他是真不想活了,頭直往墻上撞。夏玉波稱,這一切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想方設法把他的父母和弟弟從農村老家接過來,不但給他們提供了免費的住處,還幫他父母和弟弟找到了工作。“為了給他治病,我四處借錢,還發動大家給他捐款。當我把籌集到的錢送到他手上時,他母親當場就給我跪下了,拉著我的手哭著說,‘夏書記,如果沒有你,我兒子早就死了,兒子沒了俺這個家也完了。’”在大家的幫助下,經過治療,他的病情明顯好轉,也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氣,現在還當上了小老板。每到春節和母親節期間,孫作旭都會來看望我,母親節他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的今天是您給的,在母親節來臨之際,請允許我叫您一聲“媽媽”,這封信始終保留著,我覺得這是老百姓對我最高的獎賞。
一個周末,鄭州路一居民在清理煙囪時發現煙道堵了,懷疑是樓上住戶給堵死了,一時間兩家吵得不可開交,樓下住戶有一年輕人揚言,要讓樓上這家放點血教訓教訓她,得知這一情況后,正在“365工作室”值班的她和黨員同志們前往他們家,苦口婆心做雙方工作,樓上樓下跑了5趟,幫助拆了底下煙道部分磚,給予疏通,并砌好磚,“在我們的感動下,雙方消了火,握手言和,避免了矛盾進一步激化。”夏玉波稱。
365黨員工作室成立后,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發揮,可還有很多普通的居民群眾熱心社區工作,如何發揮這部分人的作用?夏玉波思索了很久,依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原則,她成立了青島市首家社區“百姓協會”。
“現在,有近兩百位關心社區管理事務的黨員骨干、居民代表分別加入了百姓協會的16個分協會,一個個社團組織在社區內生根發芽,并為居民提供著溫馨服務。”夏玉波自豪的說道。
從一開始只在工作日里為居民辦事兒,變成了一年365天不間斷全天候服務。“365黨員工作室”成了“不關門的居委會”,值班電話成了家喻戶曉的熱線電話,工作室也成長為“青島市首批黨建品牌”。
在四方機廠工作了三十多年,與機車打了半輩子交道,我深深了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道理。
2003年“非典”期間,夏玉波剛做完手術,大夫要求至少休息三個月,可隨著疫情的蔓延,社區成為防控的重點,工作人員全部靠上,每天嚴防死守,看到工作任務那么重,她實在躺不住,手術不到20天就忍著痛回到居委會忙活。
“那些天,我不顧刀口疼痛和同志們一起挨家挨戶的排查、登記、消毒,一天十幾個小時,總有干不完的活,說不完的話,看我這么拼命,同志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大家伙比著干、搶著干,你干得好,我比你干得還要好。盡管我的刀口恢復得不是很好,但想想現在的班子這么團結、這么好,我打心眼兒里覺得值!”
除此之外,幫助居民調解群眾糾紛,更是夏玉波最拿手的事。夏玉波告訴大眾網記者,社區一位老吳是“兩釋”人員,他從監獄出來時,既沒工作也沒住處,前妻又將孩子送回來,讓他撫養,兩人為此鬧上了法庭。了解到這件事后,她第一時間到老吳的暫住處了解情況,當她知道孩子正好開學還沒錢交費時,便拿出口袋里的200元錢塞進老吳的手中,還幫老吳一家申請了低保,現在,老吳自己做一點小生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老吳都會登門給我拜年。
夏玉波稱,這些年,經她和同志們調解的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難以計數。有一年正月十二,輪到她值班,居民孫作江跑來說,因為鬧矛盾,妻子跑回了海陽市的娘家,還要離婚,孩子在家哭著找媽媽,能不能讓我們想辦法挽回這個家。看到大正月的一家人鬧成這樣,夏玉波坐不住了,第二天就和幾個同事坐上了去海陽的車。“那天零下9度,是入冬后最冷的一天,我們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路,好不容易找到他媳婦。但話沒說兩句,她娘家人一聽是青島來的,把一肚子火全發到我們的頭上。”夏玉波稱,為了能化解矛盾,他們只好陪著笑臉,苦口婆心地勸了4個多小時,一口水沒喝、一口飯沒吃,娘家人終于消氣了,同意媳婦跟我們回去。“由于早上出門早,坐在回青島的車上又冷又餓,但能把這個家挽回來,就打心眼里高興。”
夏玉波認為,社區是最基層,每天與老百姓打交道,百姓們反映的每一件事,她都要當做大事來辦,當做自己家的事辦,用心用情去辦每一件事。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