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偉杰 報道
本報濟南訊 早上7點10分,在古城小學門前巡邏時,欒愛民接到警情,有農民反映家里的狗瘋了,打110希望民警過去協助。欒愛民是槐蔭區玉清湖派出所的
社區民警,5月29日正是河王集,往來趕集的人很多。怕瘋狗傷到人,欒愛民和隊友趕緊帶著工具去了現場。
在基層派出所干了6年社區民警,欒愛民說不清處理過多少這樣的警情。"事情很碎,都是小事。"欒愛民說,因為父親在公安隊伍,他從小在派出所長大,了解派出所的工作。但2007年從部隊轉業到基層派出所時,還是讓他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玉清湖派出所管理的轄區是濟南西部的城鄉接合部,轄區內有醫院,有村莊,還有大量的汽車4S店和開放式小區。攤販爭搶攤位發生糾紛,車主和4S店不和堵了門,商戶的噪音擾民……街巷里雞毛蒜皮的事是欒愛民和同事們處理最多的警情。"開始的確不適應,好在有師傅帶著。自己也發現,要想把這些事處理好,讓群眾認可,必須要公正辦事。"
"很多時候,我們做的工作就是調和,站在公正的第三方立場去勸說。"摩擦來的時候并不分時間,有時候在凌晨半夜,欒愛民也要去當"調解員"。"孩子和父母發生矛盾,孩子把刀都拿出來了,家里害怕就趕緊報了警。我們到了就先把刀卸掉,穩定住雙方的情緒。然后耐心勸說,火氣慢慢就下去了。"欒愛民發現,發生在社區里的糾紛矛盾,只要民警到了現場,火氣常常就消了一半。"做社區民警就是要腿勤和嘴勤,百姓有需要,就要跑到,說到。"
包村跑社區久了,欒愛民有了個親切的稱呼:愛民片警。家里的香椿樹上新發了香椿芽,古城村的村民王家奎也想著給欒愛民留點。自從欒愛民聯系戶籍民警為他癱瘓在床的父親上門換二代身份證開始,王家奎有事就會先想到愛民片警。"有時候村里發生了矛盾,有事要協調處理,也都給他打電話,他都會幫忙。"
"走到路上大家都會跟你打招呼,有什么事首先想到你,這就說明居民對我們社區民警很認可。"欒愛民今年45歲了,在玉清湖派出所里,還有許多和他一樣的社區民警。怎么做好社區民警是他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我們常說,干社區民警遇不到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能得到認可,就不容易。我們遇到的都是百姓的小事,但是把小事辦好,讓群眾滿意這就是大事。"欒愛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