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十年內涵發展路 一秩立德育人情

2014-05-29 05:50   來源: 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趙妤

  十年前,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棗莊學院創建成功,成為棗莊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下發通知,正式批準棗莊師專升格為棗莊學院。棗莊學院的成立填補了棗莊市沒有本科院校的空白,山東省高校布局版圖得到優化。從此,這所肩負著責任和重托、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地方院校開啟了嶄新的征程。

  2013年5月,棗莊學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這標志著棗莊學院本科教學水平達到了教育部的要求,實現了由"名"到"實"的蛻變,內涵發展躍上一個新境界,棗莊學院實現了華麗轉身。

  從2004年至2014年,棗莊學院十年風雨兼程,十年弦歌不輟。"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眸十年歷程,學校圍繞"內涵發展"這條主線,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應用型本科建設的框架基本確立,成為一所卓有特色、質量優良、聲譽漸隆的地方本科院校。

  升本十年固然精彩,下一個十年又如何再創輝煌?棗莊學院又處在一個新的坐標節點上。

  如何繼往開來?棗莊學院黨委書記胡小林面對全校師生講的這樣一番話,也許是最好的回答——"升本十年要總結,在總結中探尋發展之道,凝練學院精神,以發展成就和學院精神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下一個十年要深化改革,在改革中激發內生力,以內生力鑄就競爭力,以競爭力贏得美譽度。改革歸根結底是觀念的轉變,我們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扭轉華而不實之風,以壯士斷腕的果敢破除畏首畏尾的思想,以舍我其誰的擔當摒棄明哲保身的思維,以時不我待的急迫感割除觀望拖沓之弊。"

  十年前,創建棗莊學院成功,我們曾寫下紀實文章《九龍山下的豐碑》,獻給那些為創建棗莊學院作出貢獻的人們;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寫下這篇文章,作為姊妹篇,同樣,獻給那些為建設、支持、關心棗莊學院發展而傾情奉獻的人們。以轉變觀念為先導 確立轉型發展新理念

  棗莊學院升格伊始,學院領導班子便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高瞻遠矚規劃藍圖,順勢而上謀求發展,圍繞"建設一所什么樣的大學,怎樣建設這樣一所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如何保持學校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等核心問題,在全校開展了"本科教育思想大討論"。學校認真分析了高等教育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找出了棗莊學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清自身在全國高校特別是在地方院校中的優勢和差距,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內涵提升、質量立校;科技強校、服務地方;錯位發展、特色辦學;擴大視野、國際化辦學"的辦學理念。

  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把棗莊學院建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質量優異、效益顯著"的綜合性地方大學的發展目標。在辦學模式的區域定位上,堅持地方性;在辦學目標的價值定位上,堅持有特色;在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上,堅持應用型為主,確立"服務地方、特色發展"的發展定位。在四個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是學科專業群與地方產業群對接,形成了適應地方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布局。二是學業課程群與職業崗位群對接,形成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大學文化與地方文化對接,形成了接地氣有活力的校園文化生態。四是國際視野與協同創新對接,形成了校政行企四方聯動的開放辦學機制。

  2013年4月12日,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李衛紅在視察學校時指出:棗莊學院"服務地方、特色發展"的方針正確,"改革創新、內涵提升"的路徑可行。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 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

  針對"新建地方本科學校培養的是適應社會需求的生產、管理、服務等基層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棗莊學院提出了"加快培養煤化工、機械與裝備制造、電子與電氣、信息技術、食品技術等領域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的專業建設目標,提升改造傳統師范類專業,拓展建設應用型專業,扶持建設特色、優勢專業,探索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教學新體系,體現學校與區域的辦學特色。目前,學校有56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藝術學、文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等9個學科門類,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與布局。

  學校發揮地緣優勢,結合當地煤化工等優勢產業,著力培育品牌特色專業,目前建有聯合培養碩士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6個、校級品牌專業2個、校級特色專業10個,形成了一批與學校優勢學科相匹配、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優勢品牌、特色專業。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學校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確立了"就業有崗位、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全面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內容上,采用"平臺加模塊"設計,打造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學科教育平臺課程、專業教育平臺課程、應用技術平臺課程和集中實踐環節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在教學環節上,重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專業競賽、認證培訓、頂崗實習和見習、綜合素質培養等多種平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成為"敬業、樂學、應用、專業、技術"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成為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改革創新,帶來了棗莊學院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而穩步的提升。近3年,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英語四級通過率分別為74.04%、83.32%和83.43%,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近3年,考研錄取率分別為35.68%、35.64%和35.37%,多人考入英國、法國、韓國知名大學,考入中國科學院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85、211院校的人數均超過50%。在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電產品設計、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比賽中,共獲國際級獎勵3項,國家獎項122項,省部級獎項373項。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就業情況也十分看好,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2.23%。學生綜合素質和升學、就業態勢的良好發展,使學校的社會聲譽不斷提高,2013年46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3個省市區招生,學生報到率達到97.6%,創歷史新高。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 提升科研和服務地方水平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學校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特別是在人才培養、引進和穩定上,加大投入,既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教學能力,也提高其待遇,有效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造就了一支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校專任教師中現有教授59人、副教授192人,博士、在讀博士110人、碩士500人;有省級教學團隊3個,全國優秀教師3人,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獲得者9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級教學名師4人,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1人;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21人,來自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外籍教師11人。

  人才隊伍的建設帶來學校科研工作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學校先后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00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等高層次課題10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40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120余部,其中SCI、EI、ISTP、CSSCI收錄400余篇;取得鑒定成果300余項,獲得專利成果60余項;獲得地廳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565項,其中曹勝強教授的著作《現代國際關系史:世界體系的視閾》榮獲2013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文學院盧衍鵬副教授獲2013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學科新秀獎。學校建有4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作為棗莊地區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學校以回報社會、服務地方為己任,勇于擔當,反哺社會。充分利用地方城市轉型戰略和發展煤化工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舊城改造與城市建設三大戰役這一契機,抓住煤化工、機械制造、生物制藥等八大產業集群,以專業對接產業,主動融入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加強以服務棗莊支柱產業項目為主的特色優勢學科建設,強化專業改造,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服務地方社會的能力與水平,培養社會急需、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為棗莊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學校承擔的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科研項目達122項,獲橫向科研經費達1000多萬元,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棗莊城市轉型所需要迫切發展的煤化工、機械制造、高新技術等接續替代產業項目,以及服務業、旅游業、城市建設領域。學校先后成立了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研究院、魯南煤化工工程技術研究院、太陽能光伏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石榴工程技術中心等多個校企共建的科研機構。

  棗莊學院還通過"人文強市"等方式努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學校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傳統學科優勢,加強對棗莊地區特色人文資源的挖掘和研究,提高服務地方和諧、持續發展的能力。2004年以來學校先后承擔了各級各類人文社會科學類科研項目176項,其中有68項以棗莊問題為研究對象,涉及棗莊的新農村建設、法治建設以及歷史文化、風土民俗等。學校成立了區域(魯南)文化研究院、墨子研究院、中興文化研究院、資源城市轉型與發展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出版了《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棗莊卷)》、《運河文化研究叢書》、《臺兒莊大戰資料選輯》、《棗莊文化旅游》、《墨子大辭典》、《墨子研究論叢》、《墨子大全》、《墨子研究》、《墨子詞匯研究》、《墨子讀本》等著作。

  學校還全面參與臺兒莊古城文化與場館建設,組織文學、旅游學、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專業教師開展臺兒莊古城文化研究,完成了100余萬字古城文化資料整理、景區導游詞及30個展館創意方案的撰寫工作。學校在古城建設了大學生文化藝術實踐基地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心。學校還與棗莊市市中區進行了全面戰略合作。學校也因而鍛煉了一支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專業教師隊伍,為區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以建設美感大學為目標 營造濃厚的大學人文氛圍

  著名教育家劉道玉先生說:"一個真正有靈魂的大學校長會給大學賦予美感。"

  大學的"美感"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不僅體現在校園建筑、環境等硬件設施上,更體現在大學精神和大學氣質上。學校重視"美感"大學的建設,始終把人文關懷的訴求貫徹其中,以消解功利性對師生的沖擊。

  棗莊是墨子故里,學校努力挖掘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墨子思想的精髓—"兼愛、尚賢、博物、戴行"確立為校訓,把"厚德、明道、敬慎、固本"凝練為校風,把"淳謹、修身、任重、致遠"定為教風,把"志強、智達、言信、行果"定為學風,在校園里設立孔子雕塑、魯南先賢群雕等,讓學生時時刻刻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之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充分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校努力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發展定位、學科建設結合起來,與學校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與學校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與棗莊市的區域文化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內涵豐富的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使學校成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精神、濃厚人文氛圍、鮮明創新風氣、優美校園環境和高雅文化品位的高校。

  棗莊學院著力在"三個結合"上下功夫,把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與人文素質提高結合,把教師的人文素養與學生的人文素質相結合,把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相結合。在一部分理工科專業開設中外文化精神課程,改進并提高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在文科專業開設科學素質課程或科學技術課程;為全校學生開設財經金融知識與實務課程,讓學生通曉經營之道,以利于學生將來的創業;開設文化精神系列講座,探討四年大學生涯怎么安排、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將學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合并為一門課,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學習之中,以此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學校先后編寫出版了《棗莊區域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經濟生活導論》、《中外文化精神》、《現代科學技術導論》等素質教育系列教材。

  學校搭建了以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為龍頭,以校院級競賽和創新項目為基礎,以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為有效載體的三級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平臺,對課外文化活動實施分層管理,使活動呈現出常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特點,影響不斷擴大。自2009年以來,學生連續6年在全國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獎,在山東省地方院校中走在了前列。

  "兼愛"是校訓首句,也是學校做好學生工作所奉行的宗旨。全校教職員工時時處處將愛心融入與學生有關的一切事務中。對貧困生,構建了"獎、貸、助、補、減"一體的資助體系和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辦法,加大資助比例和資助額度。開設"綠色通道",保證困難學生順利入學。扎實開展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協助4397名困難學生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2230萬元,近3年,每年安排設置500多個助學崗位。在學校中層以上干部中開展的"一助一扶貧濟困"活動,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今日棗莊學院已形成了"以文化人"的風氣,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充滿了人文色彩,積淀著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價值,蘊含著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學校建成國內最大、亞洲唯一的世界語博物館和校史館以及協同創新成果展覽館、美術館、地質礦物展覽館、生物展覽館、校園文化創意展示中心、毛澤東像章展室等,極具人文氣息的路名、景點、警示牌等等,一切都散發著高校應有的科學文化氣息,整個校園氤氳在和諧、和順、和美的氛圍之中,為大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成事創造有利環境。 

  十年求索,耕耘有成。棗莊學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這是對學校內涵建設、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等成績的全面肯定。

  棗莊學院校長曹勝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這樣堅定地說:"2014年是學校發展的關鍵節點,更是一個邁向未來的嶄新開端。我們步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面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空前競爭和挑戰,改革必將成為我們的唯一選擇。我們將堅持‘地方性、應用型、有特色’的辦學思路不動搖,實施以校院兩級辦學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各項改革,不斷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綜合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相關閱讀

棗莊 專版 大眾日報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