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 琳 在泗水縣綠樹成蔭、群山環繞的鄉間村落,隈泉村衛生室是附近8個村中唯一的衛生室,為周邊村莊的1892位村民提供診療服務。
52歲的劉慶民在泗水大山深處行醫35年,年過半百沒出過幾次遠門,外面的世界他不太熟悉,但是隈泉村周邊8個村子的每條道路都有他的足跡,哪家有病人需要幫助他也一清二楚。
16歲那年,劉慶民高中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語文教師。后來,本村有個孕婦難產失血過多去世了。劉慶民目睹了整件事情,卻無能為力。"當時我就想,不干老師了。學醫,救人!"
劉慶民辭去教師工作,先后到羅家灣村、龍運港村跟當地
鄉醫學習。兩年后,他在隈泉村開辦了第一家診所。為了提高技術,他還不斷參加鎮里、縣里的鄉村醫生培訓班。漸漸地,從把脈、問診到開藥、輸液再到給孩子們接種疫苗,他很快成了村民們信任的"全科醫生"。
在劉慶民平時坐診的桌子上,擺著兩個鞋盒子,里面全是村民欠費的賬單。兒子劉壯壯說,山區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昂貴的藥費成了大困擾。但在劉慶民這兒,"先看病后交錢""有錢沒錢都給治"早就成了慣例。
劉壯壯和妻子接手父親的診所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點這些"欠賬"。"2000年前的欠條有380張,之后是記賬單,有1500多張,總額大約9萬元。"
"不是想去收賬。"劉壯壯說,2010年,父親被查出罹患膀胱癌,當時家里只有四千元存款,最需要錢的時候都沒去跟鄉親們要過賬,以后也不會主動要。"我爸老說,醫者父母心,要對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咱不是為了錢才當這醫生的!"
做完手術后,劉慶民依然堅持到診所坐診。"只要還能動,我會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