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 柯劭忞曾就讀的尚志書院,今在濟南的趵突泉景區內。圖/王學義
大難不死的柯劭忞果然很有后福。他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了進士,入翰林院,一路青云直上。他曾出任清王朝的典禮院學士,并被賜“
紫禁城騎馬”,成為繼匡源之后,膠州出的第二位皇帝的老師。后來,他更成為國際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清史稿》總纂,并獨撰《新元史》257卷,被稱為青島人當中的清末民初第一大學者。
為了爭口氣,他考上進士 柯劭忞能考中進士,除了他超乎常人的用功之外,還因為他的氣性很大。民國年間徐一士所著的《一士類稿》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早年,柯劭忞去河南安陽拜見自己當幕僚的父親柯蘅,柯蘅就帶他去拜見了自己的各位幕友。第二天,柯劭忞去上廁所,因為廁所正在維修,一個賬房先生不放心,就過去看看。柯劭忞忘了前一天已經見過,就趕緊向前施禮,作揖致敬。而那位賬房先生正在和工人說話,沒太注意到。柯劭忞就氣得鼓鼓的。
柯蘅看到兒子生氣的樣子,就問是怎么回事。柯劭忞說,自己被人看不起了。柯蘅一聽就笑了,說:“本來就是你不對,昨天已經作過揖了,今天還搞這一套干什么?再說,你只不過是個后生小子,被人看不起也很正常。有本事你考個進士出來,看誰敢看不起你?”
柯劭忞聽了很受觸動,發誓要努力取得功名,一雪前恥。有志者事竟成,他終于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了進士。到這時,他還記得當年那件事。柯蘅教育兒子說:“你還得好好謝謝當年那位賬房先生,要不是他那一激,你恐怕都考不上。”
就在柯劭忞中進士的第二年,柯蘅與世長辭。我們相信,在九泉之下,他也是欣慰的。而且,他去世兩年之后,他的長子柯劭憼也考中了進士。據《膠州文化志》記載,柯劭憼先任安徽貴池知縣,后來上司看他有才能,向知府保薦,在任候補調署太湖縣知縣,幾個月后又充任江南鄉試同考官。只不過后來,因勞成疾,卒于江寧。
在仕途上,柯劭忞還是比較順利的。考中進士后,他就進了翰林院。此后,他先后擔任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講、侍讀等。這一時期,柯劭忞擔任的雖然只是文官,但將門出身的他對國家危亡非常關心。聽說德軍于1897年11月入侵膠州灣,清廷輕而易舉地就答應了德國人條款,柯劭忞領頭串連在朝的山東籍官員十七人,于1898年12月聯名上奏折,主張力戰抗德。后來,愛國義士宮中栶為抗議德國入侵而自縊身亡,柯劭忞則親自為他撰寫挽聯:“漢家縱有中行說,齊國寧無魯仲連。”
柯劭忞也絕不是個忘本的人。一個叫陳代卿的人曾任職膠州,柯劭忞當年是他看中的學生。當柯劭忞擔任京官之后,陳代卿到北京游玩,就住在柯劭忞家里。他后來寫文章稱:“我剛開始看好柯劭忞時,他才十四歲,我就感覺他能成大器。四十余年過去了,他見了我還是像對待自己的老師一樣。”
1901年,柯劭忞任湖南學政。1906年,被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來之后出任貴州提學使,后任國史館纂修,京師大學堂經科署總監督、貴胄學堂總教習。1910年,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成立了資政院,聲望甚高的柯劭忞出任了資政院議員一職。隨后,柯劭忞奉命充任宣慰使兼督辦山東團練大臣。不久,他再次被調回京師,出任典禮院學士,賜紫禁城騎馬,教宣統皇帝讀書。
傳說徐世昌的詩由他代筆 島城知名文史專家魯勇稱,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柯劭忞就回到青島,“閉門讀書謝客”。
和柯劭忞同一年中進士的,還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就是徐世昌。柯劭忞和徐世昌很早就是好朋友。徐世昌雖然官居高位,但是非常敬佩柯劭忞的才學,倆人交往甚密。等到徐世昌從北京來到青島筑宅而居的時候,柯劭忞就上門拜訪這位老朋友。倆人的交情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后來更是結為姻親,徐世昌的長孫女嫁給了柯劭忞的長孫。
很多人都知道,徐世昌一向有“總統詩人”之稱。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作詩超過5000首,僅傳世詩集就達十余種。作為一個平時應酬頻繁的政治家來說,這無疑是驚人的。對此,文史大家鄭逸梅在他的《藝林散葉》中稱:“徐世昌的詩,往往就正于柯鳳蓀(即柯劭忞),徐世昌獲德國文學博士,柯鳳蓀獲日本文學博士。”魯勇先生稱,其他人也有說徐世昌發表的詩作,得到柯劭忞潤色的。甚至有市井傳言,徐世昌的詩中有的就是柯劭忞代作。
據說,徐世昌當上民國大總統之后,為了讓故舊老友能比較體面地為自己出謀劃策,同時也想遮掩一下自己“以清太傅而仕民國”的尷尬,于是,在總統府里專門設了一個詩社,號曰“晚晴簃 ”。每個周末,他都約詩社的社友前來相聚一次,或者談詩,或者憶舊,只是很少涉及政治。而柯劭忞正是晚晴簃 詩社的常客,并且是眾詩友當中最受徐世昌禮遇的一個。
《晚晴簃詩匯》一直被稱為徐世昌所編的一部詩歌總集。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表示,當年為查資料他曾和魯勇先生一起,去山東省圖書館查閱此書。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冊小書,而是大部頭。“從篇幅上來看,很難說徐世昌一個人的功勞,恐怕其中少不了柯劭忞的參與。”魯海先生說。
而且,《晚晴簃 詩匯》,收入柯劭忞之母李長霞的晚年作品甚多,對其詩歌的評價也很高,稱其:“格調高古,寄托遙深,蔚為國朝一作家。”《清史稿》對李長霞的評價同樣很高,而我們知道柯劭忞正是《清史稿》的總纂。當然,這里絕不是說,柯劭忞有偏愛母親作品之嫌,而是指這是否是向母親的一次遙遠的致敬?
柯劭忞的詩有杜甫之風,但他本人并不重視詩歌。在另一位國學大師王國維眼中,柯劭忞的詩更加了不得,他說:“今世之詩,當推柯風老。”
他一人編寫出了兩部歷史 柯劭忞不重視詩,那他重視什么呢?答案是兩件事:其一是政治,其二則是史學。
魯勇先生稱,在民國成立后,很多遺老并不甘心清朝滅亡,處心積慮地進行復辟活動。原來的清朝大員升允找到柯劭忞,問他的想法。柯劭忞說:“我們沒有實力推翻已經成立的民國政府,但是他們的政府也知道自己不會久存。最好的辦法就是到民國政府去當官,等有了大權之后重新交還給皇室,或者利用議會奪取政權。”
徐世昌在袁世凱的再三邀請之下,重返北京當國務卿,成立了清史館。還從山東請回了趙爾巽當總裁(也就是館長),而柯劭忞則擔任總纂。這與柯劭忞的志向是一致的。趙爾巽病逝后,柯劭忞主持完成了清史全稿。他還親自撰寫了其中的部分內容,并對全書進行了統稿。
柯劭忞另一項壯舉是編寫了《新元史》。他認為,宋濂所著的《元史》過于簡單又有太多錯誤,于是廣泛搜集史料,并且請人從蒙文文獻中翻譯了大批材料,寫出了一部《新元史》。
魯勇先生稱,以往正史都是皇帝下御詔頒布的,而柯劭忞編成元史之后,已經到了民國,沒有皇帝了。等徐世昌當了大總統之后,將《新元史》定為“正史”。對此,有人認為《新元史》不夠嚴謹,只是因為柯劭忞和徐世昌私交好,才定為正史的。不過,從開明書店開始,就有出版社將其與二十四史合印,稱為“二十五史”。另外,若再加上了《清史稿》,就合稱“二十六史”。
就柯劭忞完成新增二史這一點來說,已經非常了不起。魯勇先生就稱其為青島人當中的清末民初第一大學者。
膠州市政協文史辦主任石業華稱,柯劭忞對于中醫也很有研究。據《一士類稿》記載,他從小因為過于用功讀書,患有“咯血、夢遺、關格、怔忡”等四大病癥,面容憔悴。熟人看了他,都感覺他不能長壽。誰知他通過自己調養,后來身體竟然越來越健壯,竟然活到了83歲高齡,也算得上一件奇事。
而且,柯劭忞在教子方面,同樣繼承了父母所傳下來的好家風。據《膠州文化志》記載,他的長子柯昌泗畢業于北京大學,曾先后擔任國務院簽事、東昌道尹兼聊城縣知事、直隸政務廳廳長等職務。晚年在北京大學當教授,是古文字學家,和郭沫若是文友,交往甚密。他的次子柯昌濟,研究文史,擅長甲骨文研究,是王國維的學生,曾任上海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第三個兒子柯昌汾和孔子后裔孔德懋結婚,孔德懋是孔德成的姐姐,擅長詩文。柯劭忞的孫子們,要么是大學教授,要么就是工程師,他的孫女柯蘭則是小有名氣的作家。
柯劭忞一支子孫昌盛,但大都定居北京。歷史風流云散之后,姜行老街的舊居早已不存。但當地仍有老柯家的故事,據說,原本的柯宅長時間內都是個大學屋,有一位姓柯的老先生設館執教。姜行老街中,年齡在八九十歲的識字的老人,差不多都在柯家讀過書。柯氏一門的書香就在口耳相傳當中,傳了一代又一代。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王學義
未經城市信報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