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中國企業,都成了美國上市公司,我們如何還能繼續見怪不怪?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應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反思和改革的契機。 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6日在美國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分析人士預計,阿里的上市融資額或將達200億美元,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阿里的上市歷程可謂一波三折,曾在香港和美國之間選擇猶豫過頗久。但是,國內A股市場卻從未被嚴肅考慮過。作為中國最強的電商企業,阿里從一開始就明白,不會也不可能在A股上市。不僅僅是阿里,中國目前最好的互聯網創新企業在A股市場幾乎找不到蹤影。那些國際知名的創新企業大都是在美國上市:百度、新浪、優酷、盛大、攜程……
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數以億計的中國消費者捧火了淘寶,卻不能在資本市場分享自己創造的價值。這些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中國創造利潤,卻對美國投資者負責,中國市場的發展紅利最后變成了美國股民的投資分紅。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國經濟的根本活力在于企業,一國經濟的國際認知度歸根結底也在于企業。比如我們說起韓國經濟就會想到三星,說到美國經濟就會首先想到蘋果、谷歌。而如果按照當下的發展趨勢,未來我們說起中國經濟時,能想起來的或許是一串美國上市公司。
當然,企業不該被責怪,赴美上市是企業理性選擇的結果。首先,A股目前的上市規則將這些在海外注冊的互聯網企業視為外資企業,從而剝奪了其上市資格。其次,A股過于嚴苛的上市門檻也斷絕了新興企業的上市可能,例如京東和新浪微博都難以滿足A股要求連續三年盈利的上市門檻。再次,A股繁冗的上市流程和不夠完善的市場秩序也令優質企業避之唯恐不及。
此外,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尚未開放,這也是阻礙像阿里巴巴這類“中國制造”的國際級創新企業難以在A股市場發展的原因。種種歷史與現實因素導致中國A股市場尚無法與紐約這類國際資本市場競爭。
在此情況下,決策者需要作出改變。新一屆政府上臺后的工作重點之一是簡政放權,而中國股市亟需遵循這一思路,清理不合理的制度規定、約束政府權力以減少尋租空間、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以激發活力,并強化后期監管以建立良好市場秩序。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真正把中國自身的資本市場做深做大做強。唯有如此,中國股市才能重新贏回這些企業,中國投資者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紅利。
馬云在遞交上市注冊登記書前給員工發了一份郵件,提及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對中國決策者來說,擺在眼前的一個迫切課題是,如何讓中國不再有難以在國內上市的優質企業。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