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度市新河鎮三堤西村,有這么一對志同道合的恩愛夫妻,他們不但有共同的文藝愛好,而且都孝敬父母、愛護孩子。結婚三十多年來 ,夫妻二人和睦相處,家庭幸福 ,鄰里和諧,讓當地百姓都羨慕不已,他們就是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據了解,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倆都愛好音樂,2006年,他們組織了一幫朋友,共同組建了“灰埠鎮(當時,灰埠鎮與新河鎮尚未合并)三堤西村友情演唱團”。2012年9月,演唱團正式更名為“平度市新河鎮友情演唱團”。“這幾年,我們演唱團在平度、萊州兩市的農村為農民朋友
義務演出了一百多場曲目。每年春節、老人節,我們還會到鎮敬老院去進行慰問演出。”提起演唱團,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二人都非常自豪。“自2009年開始,我們演唱團連續三屆都參加‘平度市群眾業余文藝創作匯演’,并獲得了‘最佳創作獎’。”由于多次義務為群眾演出,演唱團的名氣逐漸大了起來,姜聚成還因此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文化人才”。
據介紹 ,在這個自發性的民間文藝團體中,姜聚成除了負責組織策劃、編導和音響調節外,還演奏二胡、電子琴。而徐學蘭則主要是主持節目、演唱呂劇彩旦和其他歌曲。“為了讓演唱團健康發展,我們夫妻專門制定了‘三為’和‘三不’的發展方向。”姜聚成解釋說,“‘三為’就是為和諧社會公益演出、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自編自演、為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演;而‘三不是’則是不參加白事演出、不參與商業宣傳及不收演出費。”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演唱團的音響設備、舞臺布景都是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出資購置的。“姜聚成是原來供銷社退休的職工,每月工資也就一千多塊錢。近幾年,他們夫妻籌備兒子結婚,日子過得也很節儉。”演唱團的一位票友說,“盡管如此,只要是為演唱團所用,他們兩個人總是慷慨解囊。這幾年,他們為我們演唱團拿出自家積蓄有一萬元多塊錢。”
據悉,這幾年,平度、萊州、昌邑等地的票友跟演唱團共同登臺的票友有163人,后來,這些票友們和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都成為了知己朋友。“有了這些票友朋友們的共同登臺,我們的每場演出都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姜聚成和徐學蘭說,“演出的同時,大家還相互學習。為此,我們夫妻倆的藝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年過半百,浪漫依舊
在采訪過程中,姜聚成和徐學蘭夫妻還即興表演了由姜聚成自己創作的秧歌劇《大喜大慶》。“這個秧歌劇主要就是展示了我們農民朋友在黨的惠民政策幫助下,大家伙發家致富的風采。”姜聚成告訴記者,“為演好這個節目,妻子徐學蘭每天都是非常投入地進行練習,見縫插針地背臺詞、練動作,有時半夜醒來想起一個動作,她都會穿上衣服對著鏡子練起來。”姜聚成表示,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秧歌劇受到很多群眾的歡迎。在他們的努力下,李廣英、呂香梅等在市級比賽中得獎的演員也逐漸成為了他們演唱團的主力軍。
據介紹,除了有愛好文藝的共同點外,姜聚成和徐學蘭還都非常喜歡幽默風趣的生活方式。因此,二人結婚30多年來,表面談笑風生,內心相敬如賓。“年輕時,我工作所在的供銷社正值改制時期,工資很低,主要是徐學蘭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姜聚成說,“那個時候,為了養家,徐學蘭就自己干起了服裝生意。由于她善于經營又肯吃苦耐勞,收入遠遠超過了我的工資。”姜聚成表示,正是因為妻子的勤勞,他們蓋起了新房,還供兒子上了大學。
姜聚成介紹說,2012年下半年,徐學蘭到浙江省義烏市照看孫女,而自己則在家侍奉86歲的老母親,順便耕種著家里的二畝地。“之前,我們夫妻倆從未分開過,所以,彼此總是會牽腸掛肚。”盡管夫妻二人都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依舊充滿浪漫。“在那半年中,我們除了打電話、上網聊天外,每天都會給對方發三條信息。如果把這些信息連在一起,就肯定會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小說。”
■鏈接
以身作則宣傳美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要說家庭和睦,姜聚成家可真叫人羨慕。“早在25年前,徐學蘭看到前來探望父親的人有穿呢子大衣的,她就把做服裝掙的第一筆錢給父親買了一件高檔的呢子大衣。”姜聚成說,“1998年,父親去世后,徐學蘭對婆婆的照料也是無微不至。”姜聚成表示,年過八旬的母親對徐學蘭這個兒媳婦非常滿意,見人就夸。
在姜聚成夸贊妻子的同時,徐學蘭對丈夫的表揚自始至終也沒有停止。“姜聚成對我父母也很有孝心。15年前,我父親得了腦血栓,每月需要100多元的西藥維持生命。我一共是兄妹6人,可直至三年后父親去世,父親的醫藥花費全都是我們家承擔的,盡管當時姜聚成的工資還不到300元。”徐學蘭說,“現在,母親又患了腦血栓。因為哥哥、弟弟家里的經濟條件都不好,我就把老母親接到了自己家中伺候,姜聚成也都是全力支持。”對于徐學蘭的感激,姜聚成表示,他們去敬老院慰問,為60歲以上老人過生日義務演出,宣傳的就是中華美德,就是尊老和敬老。如果做不好這一點,他還有什么臉面上臺唱戲?
文/圖 記者 郭微微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