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在
嶗山區
中韓街道華都社區,就有這樣一支志愿服務隊伍,他們照顧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助殘扶弱、弘揚時代新風,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讓社區居民充分感受到大家庭里的感動,成為了社區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韓街道華都社區位于海爾路西側,由周邊的7個住宅小區組成,居住總人口約20000人。社區成立之初,由于居民組成復雜、互不熟悉,鄰里糾紛現象時有發生,公共事務更是無人關注。為改變這一情況,華都社區提出了組建志愿者隊伍的想法。
初冬枝是華都社區的一名普通社工,也是關愛老人志愿隊的發起者之一。剛剛來到社區工作時,初冬枝發現社區有很多空巢獨居老人無人照顧。于是,她便組織一些熱心助人的居民,建起了這個敬老幫困的志愿者隊伍。
這幾年來,初冬枝一直義務地照顧著社區里的低保戶于蘭花老人。寒冬臘月幫她搬煤生爐子、頭疼腦熱帶她去醫院,屋里屋外,大事小事她都趕在老人前面為她打點好。去年于蘭花的老伴得了重病,她還和于阿姨一起,照顧她病重的老伴,抬輪椅、上醫院,前前后后,忙里忙外,全然把自己當成了老人的家人。
“我就永遠忘不了,就是去年俺老頭有病那年,有一次老伴磕倒了起不來,我打電話她來幫我。我也沒有閨女,就把她當我的閨女了。有什么事我就去找她商議商議,她來了給我拾掇拾掇。人要有良心,我就覺得天下她對我最好,我真是感恩不盡啊。” 中韓街道華都社區居民于蘭花說。
現在,初冬枝仍然會經常抽時間到老人家里照顧她。對于她來說,老人早已經成為了她的家人,到老人家坐坐,干點家務活已經成了她每周必干的事。每次到老人家,初冬枝不僅要為她收拾房間、陪她讀報紙。到了中午,初冬枝總是等到老人吃完飯,自己才趕回家跟家里人一起吃飯。
初冬枝的孩子今年才上小學,正是需要上心照顧的時候,但是初冬枝卻把本來應該給孩子的時間拿出來照顧了老人。從老人家回到家一般都是過了吃飯點了,而且這樣一來,跟家人孩子相處的時間也被占去了一大半,但是初冬枝并沒有因此放下為老人志愿服務的想法。
在華都社區,不僅有扶貧幫困的志愿者,還有家庭教育、問題活動、公益宣傳等10幾支志愿服務隊伍,他們常年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活動,弘揚文明新風,也為居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記者在華都社區文體中心看到,志愿者李藝正帶著剛出生不到兩個月的孩子,義務為社區的孩子們上鋼琴課。從事志愿服務5年來,李藝已經教過了40多個孩子,部分優秀學生還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等榮譽。現在,正在休哺乳假的李藝仍舊堅持每個周末到社區來授課。
李藝說,“每年7月份是考級的時候,如果在家待得時間長了會耽誤這批學生的考試,所以抱著孩子也要來給他們上課。盡量把這些孩子都帶到達到成績、拿到證書、拿到獎,我就開心了,付出也就覺得值得了。”
像李藝這樣開展家庭教育服務的志愿者,在華都社區共有12人。他們給周末沒有家長照看的孩子補習功課,利用業余時間教授書法鋼琴,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志愿者們秉承著一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用心服務著社區的居民,在這里,志愿服務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年過半百的老人們也不甘示弱,成立了包括舞蹈隊、太極拳劍隊、剪紙隊等8支隊伍在內的文體宣傳志愿隊,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不少色彩。
華都社區的志愿者隊伍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感受到了濃濃的歡樂。樓道干凈了、鄰里和諧了、社區熱鬧了,這里再也不是6年前剛成立時那個臟亂差的樣子,人們也越來越離不開這了。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常常會被拉遠。而作為嶗山區最大的社區之一,華都社區的居民們卻被這12支志愿者服務隊緊緊地擰成了一股繩。在去年的全國“敬老文明號”評選中,華都社區志愿者服務站榮獲了第一屆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