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嶗山道韻》舉行首映儀式。
半島都市報4月22日訊(記者 周曉荷) 逛夠了人擠人的景區,不如到嶗山太清宮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禮。4月22日上午,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型古樂組曲——《嶗山道韻》以及嶗山
道家武術演出在嶗山風景區太清宮拉開帷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本月22日起至10月上旬,新編的《嶗山道韻》大型古樂曲與嶗山武術表演隔天交替上演(雙日《嶗山道韻》,單日嶗山道家武術),到太清宮參觀的游客將領略到“全真”嶗山的文化魅力。目前演出可供游客免費觀看。
道教在我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美譽的嶗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在道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嶗山太清宮已經歷兩千多年的歷史,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4月22日,這一道教圣地傳來了悠揚的道樂,有莊重肅穆的《仙迎客》,有熱烈歡快的《喜悅調》……這就是新創作完成的《嶗山道韻》。
在該大型組曲的首演舞臺上,演奏家們用鐘、磬、鼓等樂器演繹了道樂之精華。據介紹,該曲目在嶗山道教音樂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由當代民族音樂藝術家、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作曲趙東升配器編制而成,嶗山太清宮與青島演藝集團聯合排演,包括《南清宮》《道韻》《喜悅調》《白鶴飛》等。
據嶗山風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道教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道教屬于北方全真道派,其道樂風格以全真正韻為主體,同時又與山東一帶的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緊密聯系,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嶗山韻”而聞名于世。2008年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嶗山風景區及相關部門在2013年中下旬啟動了啟動嶗山道樂團的籌備工作,推動嶗山道樂的展示、傳播、弘揚、傳承,推動青島旅游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
2008年,嶗山太清宮成立了山東省首個道教武術團——嶗山道教武術團,團長是太清宮已故監院道長匡長修的嫡孫,嶗山道教武術獨創玄真內家拳的第22代傳人匡如湖。
今年旅游旺季期間,嶗山道教武術團也會在太清宮公開展示。作為首場展演,4月22日道士們表演的玄真太極拳、玄真刀、玄真劍引來了許多游客駐足觀看,來自美國的小伙子杰克還專門掏出了手機,錄下了全過程。“通過內家拳的展示,我們更希望讓大家看到道士們真實的生活,少一些表演的痕跡。”嶗山風景區相關工作人員稱。
據了解,玄真內家拳是嶗山道教武術獨創的拳種 ,起源于元末明初,張三豐到嶗山傳道將其傳授給嶗山道士,經歷代道長尤其經匡常修道長不斷演練、發展和創新,增加了嶗山地區武術特有的地域特色。
為了讓來到太清宮參觀的游客領略嶗山歷史人話的風采,自本月起至10月上旬,新編的《嶗山道韻》大型古樂曲與嶗山武術表演隔天交替上演,表演時間為上午10時至11時30分。目前表演全部免費。
延伸 嶗山道樂的歷史沿革 嶗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道教音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二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是集民族民間音樂、歷代宮廷音樂及地方民歌俚曲的門類綜合藝術。
嶗山道教屬于北方全真道派,其道樂風格以全真正韻為主體,同時又與山東一帶的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緊密聯系,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嶗山韻”而聞名于世。嶗山道樂按取材分為兩大類韻曲:功課經韻(即殿壇經樂,用于嶗山道士早、午、晚功課經)、應風樂(用于民間民俗活動)及琴曲。
嶗山道樂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涌現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金代孫不二的孫譜;元代謝麗、謝安的謝譜;清代和民國年間興盛一時,并沿流至今的北方古琴嶗山派琴曲……2008年,嶗山道教音樂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記者 周曉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