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市民喜歡吃的
黃魚實現增殖放流了!昨天,記者從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獲悉,今年4月中下旬,我市將在3處建設
人工魚礁的海域增殖放流30萬尾黃魚。據介紹,這是自我省成功突破黃魚苗種大規模人工繁育技術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大規模的人工增殖放流。
新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據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長郭文介紹,黃魚是青島市民對大瀧
六線魚的俗稱,2012年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完成"大瀧六線魚苗種大規模人工繁育技術",并獲2012年度山東省科技發明二等獎。
"大瀧六線魚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渤海沿岸,是近海定居性巖礁魚類,是網箱養殖的理想品種,增殖放流、資源修復最適宜品種。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有‘北方石斑’之稱,經濟價值極高,頗受我國消費者和養殖業者青睞。"郭文副院長介紹說,黃魚魚卵有高粘性,極易粘結成團塊狀,受精率、孵化率極低,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人工育苗初步研究,90年代我國開始人工育苗試驗,均未獲得成功。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科研單位和企業致力于攻克這一難題,但均未取得突破。項目組根據魚卵高粘性特點,創建了一種六線魚大規模人工繁育技術模式,即"單層平面授精+吊式孵化+苗種培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六線魚人工繁育技術操作規程。此項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去年曾試放1萬尾
"這項技術在國內外首次突破了六線魚苗種大規模繁育技術難關,打破了目前六線魚養殖所用苗種全部依賴采捕野生苗種的局面。所繁育苗種可滿足我國北方網箱養殖需要,也可用于漁業增殖放流,補充自然海區的種群數量,起到海洋生物資源修復的作用,效益顯著。"郭文副院長告訴記者,去年他們曾出于科研的需要,向海域里投放了1萬尾黃魚魚苗,從投放情況來看,這些黃魚魚苗成長較快,對環境適應度非常強,非常適合增殖放流。
30萬尾黃魚苗本月放流
據郭文介紹,今年4月中下旬,我市將增殖放流30萬尾黃魚魚苗,投放地點將分別在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海域、銀海大世界海域以及開發區海域。"投放的地點均是我們建成的人工魚礁區域,有利于黃魚的繁衍生息。"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在沿海適宜海域已經建設8處人工魚礁區。其中,增殖型人工魚礁5處,公益型人工魚礁3處,每處魚礁區規劃面積300公頃,共計2400公頃,投礁總體積135萬空方,投資金額2.8億元。這些人工魚礁將成為海域內魚群的聚集地,使礁區的漁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主要經濟漁業品種及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等漁業資源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逐步形成以人工魚礁為載體的青島近海規模化
海洋牧場。(記者 原野 通訊員 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