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里存著幾百個電話號碼,卻沒有一個是對門
鄰居的,等到樓上自來水管破裂,大水順著墻縫嘩嘩往下流時,孫先生才發現沒有鄰居電話真誤事。昨天,記者在遼陽西路東城國際小區、臺西一路附近的緯五路社區、小港海逸景園小區和清江路清江華府小區、金水路百通馨苑小區各選取了一個單位入戶調查,接受記者采訪的20名居民中,存有鄰居電話的只有6人,知道對門鄰居姓名、職業等詳細信息的只有4人。
新聞緣起
樓上發大水3天沒找到鄰居
"我們樓上鄰居家里發大水了,但他家里一直沒有人在。"前天晚上,家住平安路的市民王先生撥打早報熱線82888000稱,3天前的下午,他發現自家的墻角濕了一大片,不斷有水從樓頂順著墻縫流下來,他趕緊上樓查看,隔著門聽到鄰居家里有嘩嘩的流水聲,但他敲了很長時間的門,屋里始終沒有人回應。"他們可能趁著清明小長假出去玩了,得假期結束才能回來。"住在隔壁的鄰居說,因為大家都沒有他的聯系方式。王先生只能關閉了全樓的總水閥。昨天下午,記者再次跟王先生聯系時,他告訴記者,這戶居民終于回來了,全樓居民因此停了3天水。
七嘴八舌
居民:想要電話口難開
家住在小港海逸景園小區的王強回憶稱,小時候他們是跟父親的同事劉叔叔住團結戶,進出鄰居家就跟他自己家一樣,放學后父母不在家,他就在隔壁劉叔叔家里吃飯,寫作業,有時候晚上就睡在人家那了。他們過年要回老家走親戚,房門鑰匙就放在劉叔叔家里。直到現在他每年拜年去的第一家還是劉叔叔家,但現在這樣親密如家人的好鄰居再也找不到了。
記者采訪了解到,20名受訪市民全都表示,跟隔壁的鄰居互留一下電話號碼非常有必要,但誰先開口,怎么開口成了困擾大家的難題。
民警:鄰里關系好小偷繞著走
"每年春節前后,我們都會接到市民求助,內容大都是樓上或者對門鄰居家里水管凍裂了,鄰居回老家過節了沒人在家,讓我們幫忙找鄰居的聯系方式。"市北區公安分局民警朱警官稱,"我們每次都會問居民,你們當了這么多年的鄰居,為什么連個電話都沒有留?"朱警官稱,要是鄰居們平時能互相留個電話,在發生問題時才不會誤事,而且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也會大大減少失竊等案件。
心理專家
敲開鄰居家的門
凡敬心理研究院的心理專家陳雷院長告訴記者,他們經常在社區講座,常常聽到居民提起關于鄰里關系疏遠的問題,甚至還曾經聽居民說起,因為鄰居互相之間不認識,有小偷開著搬家公司的車將對門鄰居家洗劫一空,居民卻誤以為是在搬家。"如果當時有鄰居電話,能夠問一句確認一下,小偷也不會得逞。"陳雷院長稱,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量外來人口進入城市,打破了原來幾代人比鄰而居的鄰里結構,外來人口帶來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容易產生誤會和隔膜。而現代的建筑設計更強調隱私化和獨立化,加上一些鄰里間負面消息的出現,也加深了鄰里間的不信任。
"重建相互信任的鄰里關系,需要有人大膽地走出第一步,首先我們需要信任對方,然后去獲取對方的信任,建立一種新型的鄰里關系。"陳雷稱,應該加強社區體系的建設,依靠社區體系來維持鄰里關系,營造一個有利于新居民融入的氛圍,比如舉辦一些娛樂活動,或者讓社區里熱心居民主動和新住戶牽線等,逐步建立鄰里間互信互幫的關系。
陳雷提議,市民從敲開鄰居的家門開始邁出第一步,問一下鄰居的電話號碼、QQ號碼或者互相加一下微信,通過日常的交流建立互信關系,逐步改善鄰里關系。
記者調查
七成受訪市民不知鄰居電話
"你家隔壁住了幾口人?""男女主人的姓名和職業是什么?""鄰居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你曾經去隔壁鄰居家里串過門嗎?""你愿意跟隔壁鄰居互留一個電話嗎?"昨天中午,記者帶著這5個問題,先后在遼陽西路東城國際小區、臺西一路附近的緯五路社區、小港海逸景園小區和清江路清江華府小區、金水路百通馨苑小區各選取了一個單位入戶調查,5個居民小區共有20名市民接受了記者采訪,其中有鄰居家電話的市民只有6人,還不到調查人群總數的三分之一,知道對門鄰居姓名、職業等詳細信息的只有4名市民,曾經邀請鄰居到自家做客,或者曾到鄰居家做客的只有兩人。有3名市民連隔壁鄰居家里究竟有幾口人都說不出來。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接受記者采訪的20名市民都希望能與隔壁鄰居互留一個電話,在有意外發生時能守望相助。
新建小區:住了兩年不識樓下鄰居
"去年夏天,我晚上10點回家,跟一名看起來很眼熟的女青年在同一站下了公交車,一起從車站走到我們家樓下,直到一起上了電梯,我才知道她就住我們家樓下,而且已經住在這兩年多了。"住在遼陽西路東城國際小區的李先生說。記者調查時發現,住在東城國際、清江華府等新小區的市民對鄰居是最陌生的,遇到跟鄰居有關的問題,大部分的調查者選擇找物業公司傳話。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小區住了兩年多,對門鄰居住的是誰都不清楚。他的手機里存著數百個電話,但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說起跟鄰居的熟悉程度,我比不上我58歲的媽,也比不上我剛3歲的女兒。"住在清江華府小區的王先生稱,他母親今年春節后才搬過來看孩子,到現在剛一個多月,認識的鄰居就比王先生多多了。
回遷小區:老鄰居比新鄰居親
記者在小港海逸景園小區和金水路百通馨苑小區采訪時發現,這兩個小區有很多拆遷后原地安置居民,大部分的老居民都不熟悉自己的新鄰居,但對此前住在老樓或者老院里的老鄰居們仍然有一份割舍不掉的鄰里情。"我媽去年夏天突然犯了心臟病,我們離得遠一時過不來,周圍的新鄰居一個都不認識,還是給我們拆遷前的老鄰居宋大媽打了個電話,她從前面樓跑過來幫忙。"住在海逸景園小區的宋雯女士稱,雖然老鄰居不住在同一棟樓里了,但還在一個小區,大家之前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互相知根知底,比現在這些新鄰居要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