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回到老家過清明的張波濤經歷了城市和農村的祭掃后,心中一直糾結。
43歲的張波濤是省直機關一名公務員,父母健在,在老家和弟弟生活。
清明節放假第一天,他陪妻子在濟南為逝去的岳父掃墓。4年前,張波濤的岳父因病去世,老人的老家在陜西,家人便把老人葬在了濟南玉函山公墓。
由于對前幾年清明節祭掃擁堵深有體會,4月5日早上8點張波濤就從家里出發,結果還是在路上堵了一個多小時。隨著如潮的祭拜人群,夫妻倆到達玉函山公墓時已是上午10點多。在岳父墓前祭拜時,妻子心情很悲痛,本來想靜靜地坐一會,但來往的人群和嘈雜的聲音,讓妻子沒了心情。很快,他們就離開了墓園。回去的路上,又是一番擁堵,思念親人的悲痛漸漸被堵車的煩惱代替。回想這幾年為岳父掃墓,張波濤感到,除了前一兩年有莊嚴肅穆的
祭奠氛圍,現在卻像是在例行公事,似乎祭奠的味道越來越淡。
4月6日一早,張波濤趕回沂蒙山區那個小山村看望父母,去祖墳祭拜先人。在張波濤老家,清明祭掃曾是很莊嚴的事,清明這天,子女要準備豐厚的祭品,在家中男性長者帶領下,到先人墳上祭拜,整個儀式有序而肅穆。但這些年,由于村里外出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漸漸長大,這項儀式已經很少有人舉行了,有人甚至清明節也不回來為逝去的親人祭掃。弟弟說起一件事,讓張波濤頗為驚詫:前不久村里一位遠方叔公去世,只用一天就把所有的喪事辦完了。而按照以往的規矩,從去世到下葬至少需要三天時間。
說起前一日在濟南掃墓時擁堵之苦,母親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百年之后,你們回來燒紙說不定也要堵車了。”張波濤的父母都已經超過70歲,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按照當地的風俗,兩位老人的棺木早就準備好了。不過,張波濤還真沒想好這一天真正到來時,該如何為父母安排后事。一想起村里近些年的變化,張波濤不禁對今后的清明祭奠感到茫然:難道也要和城里一樣,故鄉的清明節也要失去了原本祭奠的色彩嗎?
上世紀80年代考上大學來到省城工作后,從農村人變成了城里人,但潛意識里張波濤還把自己當做那個小山村的人,甚至想過退休后回去居住,直至終老山村。從農村進入城市,從省城回到故鄉,透過清明節,張波濤看到了時代給這個小山村帶來的明顯印記,也清晰地感受到昔日熟悉的故鄉正漸行漸遠。現在讓他糾結的是:故土難回,祭奠將何處安放?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