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才子,詩詞、書畫皆有涉獵,金石、古玩無不精通。他,又是一個癡人,從小少言寡語,一生愛書如命。他,更是一位愛國志士,抗戰期間,變賣家產,將山東省的圖書、文物護送入川,守護八年。他,便是主掌山東省圖書館近20年的文化學者
王獻唐。這位少年時便來禮賢書院求學,日后在
青島寫出第一本學術論著,并最終安葬在浮山腳下的“齊魯文化傳人”,與我們這座城市又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呢?近日 ,本報記者走訪了王獻唐的后人及相關學者,聽他們講述了王獻唐的別樣人生。
11歲來青求學,曾在禮賢學習德語 1896年,王獻唐生于山東日照韓家村,祖上曾做過小官,但到父親家道中落?!八母赣H沒有考中功名,但是喜歡收藏古玩,尤其是當時人們還不太在意的商周甲骨和原始人的石器。獻唐的名字也是他父親給起的,用了西域人把玉獻給唐朝的典故?!敝小兑淮鷤魅送醌I唐》的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李勇慧介紹,王獻唐的父親王廷霖最終因為手頭拮據而做了一名醫生,希望“以醫為資”來繼續自己的金石收藏愛好。盡管家中并不富裕,11歲時王獻唐還是被送到青島禮賢書院(今青島九中)來上學。
從1907年到1913年間,王獻唐在青島度過了自己的中學階段。這期間,還認真學習了德語,并于畢業后進入德華大學(原名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預科班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然而一年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淪為戰場,學校也因此停辦。無奈之下,王獻唐選擇了回到禮賢書院繼續學業。他在自述中說道:“民(國)五(年),復入青島禮賢書院文科?!?916年,已經21歲的王獻唐再次從禮賢畢業,由于時局的動蕩,已經外出求學十年的他最終只獲得了一張中學文憑。
王獻唐的后人介紹,作為家中的獨子,王獻唐受父親影響很大,自幼喜歡古文、歷史,也涉足收藏界,但后來因為家中衰落,生活貧困,只好學習比較實用的土木工程專業。當年王獻唐在青島求學期間,白天上學,晚上還要到一家報社做兼職。但后來還是因為生活所迫,不能繼續學業。不過,通過兼職積累到的經驗倒是為日后工作打下了基礎。
長居青島,由此踏入官場與學界 憑借自己在青島期間學習的德語,王獻唐還曾到天津為一家報紙翻譯德文小說。但熱愛故土的他還是于1918年回到山東,之后出任了《山東日報》和《山東商務日報》的編輯及駐青島的特別記者,由此開始自己的第二段青島生活。這段時期內,王獻唐不僅“學而優則仕”,也在青島寫出了自己第一本學術專著。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的主權,王獻唐也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與了接收儀式,并由此走上仕途。第二年,他被任命為膠澳督辦公署幫辦秘書。同年,文科出身的他又被安排到青島財政局稅務股當股長。這段期間王獻唐在政治上的業績,我們沒有找到太多的相關記載。但在3年的青島官場生活中,王獻唐卻忙里偷閑地做了兩個“學術嘗試”。
一是發起成立了青島“中德學社”。1923年,王獻唐和禮賢書院的校長蘇保志(德國人,原名Dr.Seufert)、自己的同學劉銓法(建筑師,后任青島九中校長,曾參與設計青島紅卍字會)、尹莘農(丁惟汾的表侄,曾任山東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校長)等人一起組織了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定名“中德學社”?!爸饕茄芯?、翻譯中國和德國的哲學、科學、美術作品,促進文化交流。”王獻唐還親自起草了《中德學社緣起》,并發表在了報紙上。
而王獻唐的第二個嘗試,便是開始創作自己的第一部學術專著。1924年,王獻唐從禮賢書院藏書樓那里借來一部《公孫龍子》,公孫龍是戰國時期一位哲學家和辯論家,他提出的“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哲學問題幾千年來引得許多學者的討論。然而,王獻唐卻認為這些學者的解釋“群說紛投,片鱗只爪”。于是他決定利用業余時間,對各家所注進行重新梳理,并于1925年完成了《公孫龍子懸解》一書。
而當時的王獻唐也做好了久居青島的打算,如今觀海二路的王獻唐故居便是他購買土地、自己設計并出資建造的。然而1926年,王獻唐卻因“奸人覬位,設計中傷”而辭職,并離開青島?!翱箲鸬臅r候,老先生一個人護著書去四川了,我們家里人就留在青島,許多日照老鄉也來青島投奔王家,都住在這個觀海路的房子里。我也是那時候來的,后來認識老先生的三兒子。當時這房子住了幾十號人,都是來逃命的,老先生一分錢也不要,還寫信囑咐我們好好招待老鄉。”王獻唐的三兒媳告訴記者,這所曾經庇護過許多人的王獻唐故居如今已經不再屬于王家人。
執掌省圖,為魯存一脈文獻 離開青島后,王獻唐又曾到京漢鐵路局短暫任職,后來他的日照老鄉丁惟汾又介紹他到南京做了國民黨中央黨部的秘書。然而由于不諳官場事務,他最終于1928年離開南京,并發誓不再涉足政治,專心治學。不久,他受命出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
山東省圖書館,始建于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原址位于濟南大明湖畔,不僅是全國最早的公立圖書館之一,初期也是一所兼具“收藏金石、齊魯文物”的博物館。然而,由于清末民初時局動亂,軍閥混戰,經費不足,這里的運作早已舉步維艱。到了1928年時,日軍制造“五三慘案”,強占濟南,并用炮火襲擊省圖。所以王獻唐出任館長時,這里已是“殘垣斷壁,巨孔如碗”。
“我是1985年來的圖書館,那時館里已經沒有和王先生共事過的人了,但一提到他,大家都說了不起,說他學問好,又說他為館里做了許多事。我們現在那個老館的主樓‘奎虛書藏’就是他在任時主持建起來的,而且學土木出身的他還親自參與了設計?!崩钣禄劢榻B從1929年到1948年間,王獻唐主持省圖工作近20年,這不僅是他個人生命中“最華彩的樂章”,也給圖書館留下寶貴的財富。而王福來則回憶:“有一次祖父帶我到大明湖,他指著湖對面的鐵公祠說,咱們的家就在那兒,然后回身指著山東圖書館說,這也是我們的家?!?br>
1934年,王獻唐主持修建了“奎虛書藏”作為省圖的藏書樓。時任上?!毒蟆分骶幍膹埖の虒iT寫信給王獻唐稱:“遙望奎虛書藏,敬佩山左(山東)文化五體投地。先生實一代傳人也?!贝藭r的王獻唐還兼任了齊魯大學教授,主講文字學和版本目錄學。期間,他與國內著名學者傅斯年、李濟、董作賓、黃炎培等人往來甚密,坐擁書城又精力充沛的他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1937年,七七事變后,王獻唐開始組織將省圖的書籍與文物運送到更安全的西南后方。為此,他求親靠友并賣掉個人藏品來拼湊運費,先將31箱文物運到曲阜“衍圣公”孔德成的“奉祀官府”保存,又從其中精選出部分,和屈萬里、李義貴一起運往四川樂山。并將自己守護書籍的小屋命名為“那羅延(佛語中指金剛不壞之意)室”,以示自己堅定的決心。而與此同時,王獻唐的妻兒仍留在了已是淪陷區的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