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婁士強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自旗下子公司于2012年私有化以來,阿里巴巴謀求整體IPO的舉動一直備受關注。阿里巴巴集團16日宣布,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此前有機構預計,這有可能成為美國近年來最大規模的IPO,估值在千億美元左右。 對電商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知道阿里巴巴,其創始人馬云更是家喻戶曉的企業家。這樣的企業選擇“遠赴重洋”
赴美上市,不免讓內地的投資者感到遺憾,而這背后更值得重視的,則是中國互聯網明星企業的赴美上市潮。對于這些如今在中國最具活力的企業,能否為其進入國內資本市場創造便利,讓近在咫尺的本土投資者分享其發展的成果,值得深思。
選擇在哪里上市是企業自主決定的,但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則是不同資本市場設置的“門檻”,想不想在內地上市是一回事,能不能就是另一回事了。有分析就指出,包括股權激勵、募集資金投向等國內IPO的隱性門檻,容易讓互聯網企業“望而卻步”。而國內的不少互聯網企業在創業初期或多或少吸收了來自于國外的風險投資,其股權架構也難以符合A股上市要求。相比之下,美國資本市場限制少,包容度更強,盤面也大,自然成為不少互聯網企業上市的首選。對于此次啟動赴美上市一事,阿里巴巴也在公告中表示,“如果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回歸國內資本市場。
按照理想的狀態,對于企業和投資者來說,股票市場應該成為一個雙贏的平臺: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更多的發展“本錢”,投資者則通過股價上漲等方式得到回報,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雙贏局面的形成自然離不開大量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尤其在中國股市并不景氣的現狀之下,更需要一些新興產業的優質企業為之注入活力。此前,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讓很多普通人品嘗到了理財的甜頭,也展現了互聯網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投資者對于它們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是充滿期待。正因如此,阿里巴巴這樣的“超優質”企業扎堆赴美上市,也令不少“股海掙扎”中的國內投資者“扼腕嘆息”。
現如今,互聯網企業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涉入通訊、物流、電子商務甚至金融理財等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局面之下,能否通過政策的調整,為其進入國內資本市場創造條件,就成了證監會等相關職能部門應當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在央行出手規范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產品前途未卜的當下,把充滿活力的互聯網企業納入股市等相對成熟的投資領域,就顯得更有現實意義了。在這方面,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的表態或許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他在回應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時就表示,對那些領軍新經濟浪潮的創新型公司和科技公司,需要靈活應變。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