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利權 在3月7日全國政協民盟的聯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再次呼吁高校資源向河南傾斜。他的比喻是,我國有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41所省部共建高校等等,但在普通民眾心目中,“這些學校有的是娘娘級學校,有的是貴妃級學校,還有的只是‘答應’,還有‘常在’”,他們所受的“冷暖”待遇自然不相同。(3月10日《中國青年報》) 按照婁源功的比喻,清華、北大等名校應該是高于“娘娘、貴妃”的“王后”級別,至于眾多三本院校或專科院校,顯然就是比“常在、答應”地位還低的“丫鬟”級別。級別高的學校,能夠更多得到當地政府以及部委的種種“優惠”,而級別不高甚至默默無聞的學校,則很難得到資金及政策的“關照”。正如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所稱,“貴州大學過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總和,頂不上浙江大學的1年。”
縱觀全國兩千多所高校,屈指可數的“985高校”“211高校”大多分布在京津兩地和長江三角洲一帶。比如,河南全省僅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高校”,而北京卻集中了26所“211高校”、8所“985高校”。這一數據的背后,是河南2013年高考人數為71.63萬,一本錄取率僅有7.58%,而北京同年僅有7.27萬人參加高考,一本錄取率卻高達24.33%。兩地差距之大,怎能不讓身居“常在”高校校長的婁源功焦慮與心急?
“211高校”“985高校”以及現有管理體系之下高校的不同行政級別,已經將全國高校劃分成“三六九等”。嚴格的等級劃分之下,無意之中也給不同學校的學生貼上了身份標簽。實際上,高校等級制度的存在,已成為當下不少用人單位招工歧視的制度根源。
高校被分為不同檔次的現象各國都有,比如說美國就有常青藤聯盟。然而,我們對于高等院校的分類是政策性和計劃性的,國外高校聯盟卻是一種
市場行為,是社會對于聯盟的認可而已。國家不該再人為地設置壁壘,將高校分為不同檔次強調重點發展,而要綜合地區經濟、人口、教育等實際情況,公平、均衡地扶持高校。同時,高校是“貴妃”還是“常在”,要由市場說了算,讓高校自由競爭,用實力贏得相應的地位。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